第五課 人民當家作主教案
于是顧雙燕扔開了發言稿,干脆直說。煩心事之一,是農民貸款難,如今農民光靠種地富不起來,還要搞養殖經商,希望金融系統門檻低一點,多給點貸款。煩心事之二,是農民擔心養老問題。煩心事之三,是農民賣糧,不僅排隊長、被壓價,五六天才能賣糧卸車,光押車費就要付2500至3000元,很多糧食根本就賣不出去;賣給家門口小販,每斤0.54至0.57元,這個價格農民很難賺到錢了。煩心事之四,是農民開荒地無補貼……
其間,溫總理與顧代表有許多互動問答。最有意思的是,當顧雙燕說到一些糧食公司壓價時,總理臉色凝重,說“由張平同志負責查處”,還沒等在座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答話,顧雙燕又搶過話題:“總理,你不要著急,耐心聽我繼續講!”你瞧,對總理都很自然、“不客氣”地要求“耐心聽我講”。如是,新華社報道的標題《說說農民的喜事與煩心事——總理與一位農民代表的對話》,有個小遺憾,我以為副標題應該改成“一位農民代表與總理的對話”。
我們說學習顧雙燕,核心要義之一,就是學她“敢說實話”。基層的困難事、現實的煩心事,本來就是實情;如果不敢講真話實話,通篇是歌功頌德的空話套話,那么對中央政府了解實情、制定政策、作出決策,有什么益處?半點也沒有。在重要領導面前發言,當然要做好準備,但現在許多準備是過頭的,10分鐘發言,說什么,怎么說,層層“審閱”,處處“把關”,最后變成了被多輪過濾的“純凈水”,決策層是需要這種毫無“雜質”的“純凈水”呢,還是需要顧雙燕那樣原汁原味的意見建議?
代表委員,不是榮譽稱號;參加會議,也不是來“學習取經”;兩會場所,更不是頌歌場、交際所。可一些人既不鞭策自己,也不鞭策他人,當的是太平代表、好好委員。如今兩會,早已是“木秀于林,風必助之”,許多人似乎還不明白這個嶄新的道理,多么遺憾。代表委員之稱號,不是彩色的“紙手銬”,不要在無形中自我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