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 (教學設計)
9.2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大力倡導和弘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認識到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討論,講授結合,從我們青少年承擔的歷史使命的角度,體會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現共同理想需要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課前準備]
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如家庭大致收人情況、父母親對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個月的花銷等,以利于在講述艱苦奮斗等內容時啟發學生進行交流、探究。對自己的未來有哪些想法?對于未來社會有什么樣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變成現實?可以圍繞這些理想、信念等問題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在課堂上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
[本課內容安排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依據
體會理想的實現必須經過艱苦奮斗,立志為將來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努力學習。
2.學生面臨的問題
在二十一世紀,為什么還要提倡艱苦奮斗的精神?只有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和認識這個問題,才能引導他們更好地認識我們國家的國情,自覺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四有”新人。
教學過程:
一、查一查,議一議:
1.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教材中所列舉的格言警句的出處及大意。
2.歸納教材中列舉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題。
3.請學生列舉出與上述主題一致的名言警句。
4.要求學生查找我國古代反映艱苦奮斗精神的神話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課上進行交流。
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蘊含在這些格言警句中的深刻道理,并與教學內容有機地聯聯系起來。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出自朱柏廬《治家格言》,大意是:即使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易;即使半根絲、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儉要求人們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朱柏廬的這段話,成為我國傳統的治家格言。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大意是: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旺發達,追求安逸享樂會導致自己的滅亡。中國文化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如孔子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歡樂。
這些格言警句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艱苦奮斗這一主題。
類似的還有:君子以儉德辟難。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有巢氏經過無數次觀察和實驗,教人們構木為巢。后奕射日。
現代有:延安大生產運動。
二、憶一憶,說一說:
1.請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憶一憶井岡山革命斗爭、長征、延安大生產運動。
2.說一說在這些運動中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
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中國共產黨如何戰勝各種困難的過程。感悟中國共產黨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凹t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暖暖和和入夢鄉”。把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