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關愛自然 關愛人類教案(通用2篇)
第二單元 關愛自然 關愛人類教案 篇1
第二單元 關愛自然 關愛人類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了解我國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形勢,從理性上認識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正確性及堅持這一基本國策的重大意義。
2、對學生進行人口、資源和環境方面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和環境意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能力,特別是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二、單元內容分析
本單元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變化——環境問題的出現——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選擇——我國環境的現狀——針對環保的國策——怎樣保護環境”為線索,讓學生關注環保,關注自然,以關愛自然為己任,以保護環境為自豪。
第一節 “共同的問題 共同的選擇”,以初中生趙名鳴的故事引入,通過周邊環境變化,趙名鳴的困惑和憂慮以及故事中趙名鳴父親的話“孩子,那不是我們該管的問題,掙錢才是最重要的!币鲋行脑掝}:“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在“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中,從“曾經的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展開,指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非一開始就像今天一樣如此嚴峻。接下來講到人類通過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促進了人類的發展。但隨著人類開發自然的力量的無止境和濫用資源,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正日益嚴峻地顯現在人們面前。那么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怎么來解決?自然就引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二節 “我國的環境壓力”,從要學生來談“沙塵暴、藏羚羊、非典”等我國典型的環境問題入手,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引出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接著,從人口、資源、環境三個方面,以圖片、數據、小故事等多種形式來對這一沉重的話題來一一展開,進行闡述。這里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大專題,都可以做大量的文章,那么在教材里,怎樣讓學生自然地在接受教育時又進行自我教育,在給教師給出話題時而又不限制其發揮,不把教師圈定在教材里,這的確花費了編者們很多的心血。最后,選定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漫畫、數據等幫助說明。整個這一章節的容量很大,但又不顯臃腫、冗長,而是在非常輕松的情況下來達到它的教育效果。
第三節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處理好自然與人類關系的必然選擇,同樣,中國要解決環境問題,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把“可持續發展”定為我國的發展戰略,本節是要求學生了解我國關于環保的相關政策,并樹立環保意識,把“環保”真正落實到行動中來。
三、教學時數:10課時
第三節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計劃生育
教學目標:
1、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計劃生育是目前解決人口問題惟一正確的選擇。
2、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計劃生育的目的及措施。
教學重點: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解說】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我國堅持的發展戰略。針對我國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形勢,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來落實走待續發展戰略。
二、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的人口現狀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顧舊知,教師適當點撥)
【提問】在這些特點中,哪個特點是最主要、影響最大的?
。▽W生討論回答)
【明確】“人口基數大”是影響其它特點的“罪魁禍首”,正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才會出現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等一系列問題。
【提問】面對我國的人口現狀,我國采取了一項什么措施?
【明確】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我國在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的惟一正確的選擇。
【讀書指導】教材40“信息平臺”
【提問】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國采取了哪些措施?
。▽W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措施: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讀書指導】教材040紅色方框小體字。
【議一議】1、有人認為,生兒育女完全是由個人決定的事情,他人和社會都不應干涉。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2、“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種樹”。這句話包含了什么道理?
3、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人堅持“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觀念,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理由是什么?
。▽W生分組討論,并派代表分別回答)
三、總結:
人口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作業:
1、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樹立 的發展觀,是我國所堅持的發展戰略。
2、實行 ,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我國在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的 的選擇。
3、“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種樹” 這句話包含的道理是( )
。1)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2)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3)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要求(4)經濟必須與人口、資源協調發燕尾服的要求
a、(1)(2)(3)(4)b、(3)(4)c、(1)(3)(4)d、(2)(3)(4)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保護環境與資源的必要性。
1、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并使他們能自覺地付諸行動。
教學重點、難點:
樹立環保觀念,自覺保護環境與資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我國的環境壓力表現在哪三方面?如何解決這三大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人口多——計劃生育
資源少——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環境污染嚴重——保護環境
二、講授新課。
1、保護環境
【提問】環境問題有哪些危害?
。▽W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1、威脅生態平衡;
2、危害人類健康;
3、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提問】我國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了控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我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那么怎樣堅持這一國策呢?
。▽W生看書后回答)
【明確】見教材041“信息平臺”
【讀書指導】教材041《自律是很難的嗎》,并說一說人自律是否很難。
。▽W生看書后分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后范讀相關文章《我不認為我沒素質》)
【說一說】你平時關心過這些問題嗎?(見教材042)
2、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讀一讀】見教材042“閱讀空間”
【解說】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必然迅速增長,面對嚴峻的資源和能源形勢,我們要增強全社會的憂患意識,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說一說】1、你周圍有哪些浪費水、電的行為?
2、你有什么節水、節電的小竅門嗎?
3、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存在著浪費資源和能源的現象?
4、你能列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節約能源的好辦法嗎?
【解說】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應該付諸行動。
【說一說】教材043“你能做到嗎”?
三、小結
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處理好自然與人類關系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國策,節約資源,并把環保真正落實到行動中來。
四、鞏固練習:
1、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所堅持的發展戰略,國家制定了( )方針政策來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①計劃生育②保護環境③珍惜資源,節約能源④依法治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內容選自《中華環保三字經》,請完成前后相關兩句的連線。
垃圾多 可利用
廢棄物 沖廁所
洗衣水 隨手關
水龍頭 分類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直面成就與差距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我國的現狀,找出差距與不足。
2、了解我國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原則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3、了解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找出根源和解決措施。
4、知道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是發展科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找出根源和解決措施。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在世界科技發展的長河中,中國曾經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世界矚目。曾幾何時,由于中國的閉關自守,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經濟、科技落后,在殖民者的鐵蹄下慘遭蹂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了科技領域的一個個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上的奇跡。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史冊上繼續書寫著輝煌。但我國的科技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節課,我們將了解中國從古至今科技發展的歷史,找出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爭取早日趕上并超過發達國家。
二、講授新課。
1、了解我國古代科技
(1)閱讀053上材料,回答:你知道在李約瑟這本《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到的26項發明是哪些嗎?
。2)寫一寫:教材053中間
。3)你還知道中國古代科技中還有哪些成就嗎?
2、了解中國建國以來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
。1)教師: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了科技領域的一個個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上的奇跡。
。2)引導學生閱讀053“信息平臺”,了解中國科技的發展。
。3)說一說:你知道“雜交水稻之父”嗎?他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及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什么?
。4)教師: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史冊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繼續書寫著輝煌,科技成果已從量的積累互質的飛躍,開始全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5)引導學生閱讀054中紅色方框的文字,了解現代科技。
3、了解差距,制定措施
。1)教師:我國科技雖然發展迅速,成就矚目,但科技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例1 :XX年中國與中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XX年中國與中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表現為:人口發展指標比較,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的實現程度為0.55;經濟發展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國的實現程度為0.26;社會發展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的實現程度為0.40;生活質量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國的實現程度為0.59;教育發展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國的實現程度為0.29;科技發展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國的實現程度為0.25;信息化發展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國的實現程度為0.04;生態化展指標比較,中等發達國家為1.00,我國的實現程度為0.49。
例2:、專家:中國與發達國家科技差距主要是人才
XX年5月9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稱,中國與發達國家科技的差距,主要是人才的差距,尤其體現在戰略科學家和領銜科學家的數量和質量上。
中共中科院黨組中心組九日下午舉行學習講座,路甬祥在闡述和剖析該院提出的新的科技發展觀內涵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中科院“以人為本,創新跨越,競爭合作,持續發展”的新的科技發展觀當中,“以人為本”一是指人才是創新的根本,二是指創新的目的也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創新為民。
路甬祥提出,中國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科技方面體現在人才上的差距,應不斷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條件,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人才隊伍結構和梯隊,通過分類管理,使各類人才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他表示,中科院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實踐中,人才隊伍上要以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和領銜科學家為重點,以營造環境和文化為手段,使各種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制度建設上,要建立符合科技創新特點的評價體系,建立完善隊伍動態更新機制,建立科技布局動態調整與敏捷反應機制,不斷加強創新發展的資源基礎,積極探索有利于出重大創新成果、有利于加強綜合交叉的組織模式。
中科院新的科技發展觀是國家層面科學發展觀在科技工作中的體現,前者將為后者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路甬祥認為,“創新跨越”對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例3: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科技部秘書長石定寰日前在此間說,目前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石定寰在8月12日—13日于長春市召開的“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環境經驗交流會暨全國高新技術服務中心工作會議”上作上述表示。
XX年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已 經躍居世界第5位,來自內地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過來自海外的申請,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XX年的報告顯示,根據技術創新能力、新技術推廣應用能力、傳統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力、人力資源及其能力等多個方面綜合測算,中國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能力在72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5位。
石定寰說,現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把支持科技創新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改變了過去長期采取的對科技發展不干預政策,把爭奪科技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
目前,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0%。
據統計,目前,躋身世界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有20個左右國家,它們的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技術對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所擁有的發明專利占世界總量的99%。
石定寰說,今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把技術創新真正置于優先地位。
(2)制定措施
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和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
發展科技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關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3)閱讀054下材料,談談自己的感想。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中國科技的發展史,找出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制定了相關的措施。作為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長大為祖國的發展和強大作出貢獻。
四、作業:
第二單元 關愛自然 關愛人類教案 篇2
第二單元 關愛自然 關愛人類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了解我國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形勢,從理性上認識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正確性及堅持這一基本國策的重大意義。
2、對學生進行人口、資源和環境方面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和環境意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能力,特別是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二、單元內容分析
本單元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變化——環境問題的出現——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選擇——我國環境的現狀——針對環保的國策——怎樣保護環境”為線索,讓學生關注環保,關注自然,以關愛自然為己任,以保護環境為自豪。
第一節 “共同的問題 共同的選擇”,以初中生趙名鳴的故事引入,通過周邊環境變化,趙名鳴的困惑和憂慮以及故事中趙名鳴父親的話“孩子,那不是我們該管的問題,掙錢才是最重要的!币鲋行脑掝}:“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在“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中,從“曾經的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展開,指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非一開始就像今天一樣如此嚴峻。接下來講到人類通過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促進了人類的發展。但隨著人類開發自然的力量的無止境和濫用資源,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正日益嚴峻地顯現在人們面前。那么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怎么來解決?自然就引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二節 “我國的環境壓力”,從要學生來談“沙塵暴、藏羚羊、非典”等我國典型的環境問題入手,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引出我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接著,從人口、資源、環境三個方面,以圖片、數據、小故事等多種形式來對這一沉重的話題來一一展開,進行闡述。這里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大專題,都可以做大量的文章,那么在教材里,怎樣讓學生自然地在接受教育時又進行自我教育,在給教師給出話題時而又不限制其發揮,不把教師圈定在教材里,這的確花費了編者們很多的心血。最后,選定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漫畫、數據等幫助說明。整個這一章節的容量很大,但又不顯臃腫、冗長,而是在非常輕松的情況下來達到它的教育效果。
第三節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處理好自然與人類關系的必然選擇,同樣,中國要解決環境問題,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把“可持續發展”定為我國的發展戰略,本節是要求學生了解我國關于環保的相關政策,并樹立環保意識,把“環!闭嬲鋵嵉叫袆又衼。
三、教學時數:10課時
第一節 共同的問題 共同的選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
教學目標;1、了解人類曾與自然和諧相處
2、明確人類通過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
3、認識到由于人類的破壞,我們已出現生態危機
教學重點: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材料】材料1: 一則法國兒童謎語說,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兩天按兩倍速度生長,如果不受限制,30天內會覆蓋整個池塘,悶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們直到百合花已經覆蓋了半個池塘時,才意識到這個危險,這時,你還有幾天時間回來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問:
、龠@則謎語的答案是什么?
②這則謎語說明了什么道理?
、圻@則謎語引喻了人與自然之間是什么關系?
。▽W生思考并回答。明確:關注人類的命運就必須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講授新課
【師】回顧人類的歷史,不難發現,人是始終受大自然哺育的。在人類之初,人與自然曾經保持著和諧的關系。
【生】(細讀教材28頁“荷馬名言”)
【師】人類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生】(小聲讀教材28頁小體字)
【師】你還知道哪些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事例?
【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師】然而,隨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斷加強,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生態危機,也從根本上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生】(默讀教材29頁小體字)
【師】你還知道世界上哪些嚴重的環境破壞事故或公害事件?
【生】(相互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師】(根據以下材料進行補充)
環境公害事件
為什么會發生“公害事件”?
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由于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能力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只是局部的、小規模的、不明顯的。產業革命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活動的規模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自然環境干預的能力也越來越大,資源消耗和排放廢棄物大量增加,加上人們認識上的局限性和主觀上不注意保護,致使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政黨秩序構成了嚴重威脅。從以下發生的世界著名公害事件中,可以對環境污染的危害和發展略見一斑:這些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充分說明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極大的危害性。令人擔憂的是,全世界環境污染范圍越來越大,危害越來越嚴重。
1、什么是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發生于1930年比利時的馬斯河谷工業區,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對人體造成綜合影響,一周內有近60人死亡,數千人患呼吸系統疾病。
2、什么是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于1943年美國洛杉磯,當時該市的200多萬輛汽車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車尾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光化學煙霧,大量居民出現眼睛紅腫、流淚、喉痛等癥狀,死亡率大大增加。
3、什么是多諾拉煙霧事件?發生于194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多諾拉鎮,因煉鋅廠、鋼鐵廠、硫酸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塵造成大氣嚴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發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
4、什么是倫敦煙霧事件?發生于1952年英國倫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在濃霧和中積聚不散,頭兩個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亡。
5、什么是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發生于1961年前后的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業燃燒重油排放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病癥劇增,尤其是使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5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率約為8%,死亡10多人。
6、什么是水俁病事件?發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因石油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人們食用了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魚、蝦、貝類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民中樞神經中毒,死亡率達38%,汞中毒者達283人,其中60多人死亡。
7、什么是富山痛痛病事件?發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因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達258人,死亡128人。
8、什么是愛知米糠油事件?發生于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因食用油廠在生產米糠油時,使用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這種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過10000人,16人死亡。
9、什么是博帕爾毒氣事件?發生于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市,由于設在該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的儲罐爆裂,大量劇毒物甲基異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幾萬人受傷的慘劇。
10、什么是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發生于1986年前蘇聯基輔地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于反應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上萬人受到輻射傷害,直接死亡31人,13萬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圍波及鄰國,核塵埃遍布歐洲。
【師】生態危機是怎樣出現的呢?
【生】(看書后進行回答)
【師】讀《撒哈拉的變遷》,看看你的心情怎樣,你想到了什么?
【生】(看書后討論并回答)
三、小結
在關心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時,我們要不要關心我們的衣食之源——地球?是誰在改變我們的地球?是誰在毀滅曾經的綠水青山?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正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危機!
四、鞏固練習
1、關注人類的命運就必須關注_____________的關系,就必須認真反思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反思我們對待__________的態度。
2、在人類之初,人與自然曾經保持著_____________的關系。
3造成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是( )
a、人類不斷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b、地球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已喪
c、人類不熱愛大自然 d、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2、使學生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教學重點: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黑板出示材料】:
一個公共牧場,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個牧民都有兩種選擇:一是大家合作,有意識地控制各自牲畜的頭數,使之與牧場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一是盡可能地增加自己擁有的牲畜頭數,使自己的經濟效益很快得到提高。
提問:(1)這兩種選擇會帶來什么不同的結果?
。2)你主張做出何種選擇?
(學生討論并回答。明確: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二、 講授新課。
【師】: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人們不得不認真地思考和探尋實現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途徑的方法,可持續發展最終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和共同選擇的發展模式。你知道可持續發展概念是怎么提出來的嗎?
【生】:閱讀教材031“信息平臺”。
【師】:那究竟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呢?
【生】:看書后回答。明確:可持續發展指的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師】:你知道“網開三面”和“里革斷罟”這兩個典故的由來嗎?
【生】:思考、討論。
【師】:這兩個典故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在生存斗爭中十分注意改善環境和保護環境。古人都如此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為了子孫后代著想,那么我們呢?由這兩個故事,我們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竭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這幾個詞的含義是什么?你看到過現實生活中有與此類似的現象嗎?針對這些現象你會提出什么建議?
三、 總結:
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并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
四、 鞏固練習:
1、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 最終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和共同選擇的發展。
2、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它的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