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教學中的多課滲透
一、充分利用歷史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歷史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實施德育滲透的主要手段之一,則是寓德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不斷加強“滲透意識”,正確處理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如介紹馬克思的早期活動時,可向學生介紹青年時期的馬克思非常勤奮好學,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是17歲的馬克思中學畢業考試中的德語作文。他提出了選擇個人生活道路時不為虛榮心和幻想所左右、不為名利和社會地位所誘惑,把為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勞動作為重要目標。講課時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誦這篇作文的部分摘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一位普通的中學生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職業的偉大抱負,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作為同齡人,我們怎么辦?這樣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受到具體生動的理想教育。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完善結合,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將教書育人作為頭等大事;其次要加強文化修養,努力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注意探索學生;再次要開動腦筋,充分調動各種教育手段,如參觀、討論會、故事會等等,生動活潑地將歷史教學和德育滲透深入學生心靈。二、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成語典故、古曲詩詞(包括詠史絕句)、文學名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電影、戲劇等有關文學形式中的與歷史課關系密切的內容,來描述歷史人物,闡述歷史事件,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到巨鹿之戰項羽沖鋒陷陣,大敗秦軍,可以補充“破釜沉舟”這個成語故事;講到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兵敗,被漢軍在垓下重重包圍時,可點出“四面楚歌”這個成語;講到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時,以“投鞭斷流”說明前秦苻堅的狂妄自大;以“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形容前秦軍隊在敗退時,重用*詐的李林甫時,補充“口蜜腹劍”這個成語,李林甫的面目就昭然若揭了嗎?再如,講到南宋統治者腐敗無能,無心恢復失地,而每天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時,可引用南宋林升《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講到清末官吏眾多,造成社會不平的根源時,可引用劉兆吉《西南采風錄》一首民歌:“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泛多攪濁水,世上官多不太平!”教學過程中也可運用學生已經學過的語文課本上的文學名篇,充實歷史教學,如介紹法國梯也爾政府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時,可引用初中語文教材中法國作家都德《最后的一課》中的段話“韓麥爾先生……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這段話一般學生都很熟悉,它反映了普法戰爭中法國因戰敗而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這個史實,上課時教師如能引用這段文字,會使歷史教材單調乏味的史實變得有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歷史與文學的結合,一要注意學生的已知程度,二是注意歷史、文學的結合點要準。
三、運用政治課上學到的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原因和結果(包括互為因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然和偶然、內容和形式、共性和個性、繼承和發展、現象和本質等有機地穿插到歷史教學中,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會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例,講述“1761 年,倫敦的‘藝術與工業協會’發出特別傳單,建議專門設置高額獎金獎勵發明紡紗機的人,促使許多技術工人去大搞發明創造。”由“獎勵協會”設置獎金去推動機器的發明這一歷史現象,說明了資產階級革命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又如評價壟斷組織時,必須明確兩點:一是科技的進步(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生產的發展導致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不是必然的,而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才能產生壟斷,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二是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折結果,它產生后,使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展和改良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使簡單扼要的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取得新的成果,運用于生產之中。由此說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理解。教學反思《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多學科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