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源的開發
(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展示課件]
三、能源的綜合利用
教師: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十分單一,從時期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主要構建了三條產業鏈,請同學們讀圖3.7。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使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指導學生閱讀圖3.8,讓同學們討論山西省三類工業發展變化的情況。
可以看出,采掘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間有所上升,但在1995~xx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原料工業始終在增加,且有越來越快的趨勢。加工工業1985~1995年間比重下降,到xx年幾乎停滯不前。這說明山西省雖然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還是限于初級加工階段,工業發展水平還不高。山西省只是一個能源大省,并不是一個工業大省,更不是經濟強省,山西省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資料)《急需調整產業結構的山西經濟》(山西日報1999年11月25日)
山西能源的綜合利用是一個正在發展完善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境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例如屢屢發生的礦難,以及背后隱藏的“官煤勾結”問題,這些都是目前各種媒體關注的焦點,相關的新聞報道,教師在課前應該專門搜集一些,或者讓有條件上網的學生自己去搜集,使得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
四、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建立一個多品種、多層次的清潔能源體系,減少環境污染。
2.調整產業結構
一方面,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其中,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省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山西本身就缺水,在采煤和使用煤的過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大量引用黃河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黃河下游缺水更加嚴重。
學生閱讀54頁“山西安太堡煤礦生態環境建設”,有條件的播放有關影視片。
教師:讓學生展開討論辯論。
教材中列舉的只是山西省目前已經摸索出來的部分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探討,其他地區還有哪些成功做法可以在這里實施。
[教師小結]
[學生形成性練習]
讀山西省工業增加值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1.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經濟的核心是( )
a.原料工業 b.加工工業 c.采煤業 d.冶金業
2.圍繞能源開發,山西省構建的產業鏈是( )
①煤-電-鋁②煤-焦-化③煤-氣-液④煤-鐵-鋼⑤煤-電-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加工工業一直呈下降趨勢
b.原料工業xx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業逐漸取代加工工業占到主導地位
d.冶金、化學、建材等部門屬于加工工業
4.雖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卻尚未成為經濟強省。為改變這種狀況,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據此完成下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