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
東西伯利亞經濟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煤炭儲量約占原蘇聯的50%,木材蓄積量占30%以上,可利用的水能資源占30%左右,銅、鎳和其它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
工業是東西伯利亞地區經濟結構中的主導部門,形成了采掘工業和有色金屬、木材初加工工業等專業化生產部門。東西伯利亞的鎳、銅、鎢、鋁、鋅、錫、金等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冶煉業大規模發展,成為俄羅斯的重要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銅、鎳工業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煉鉛工業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煉鎳和煉鉬工業在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采錫工業集中在赤塔州,采金業則以赤塔州和伊爾庫茨克州較為發達。
煤炭開采和電力工業是東西伯利亞另一個專業化部門。東西伯利亞的煤炭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年產量為5000萬噸,其中一部分運往西西伯利亞、烏拉爾和遠東地區。東西伯利亞煤礦多數為露天礦,煤炭成本低廉,因而其電力工業也很發達,除滿足日益增多的生產部門的用電外,東西伯利亞的電力還向外地區輸送。
森林工業和木材加工業是東西伯利亞經濟區北部的支柱工業。目前,東西伯利亞的木材采伐量僅次于遠東經濟區,占全俄第二位,制材業、森林化學工業、木材水解工業、制漿造紙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東西伯利亞的農業由于人口稀少、勞動力嚴重不足、氣候條件惡劣等原因不十分發達,但其飼料、土豆和蔬菜播種面積大于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的畜牧業比較發達,養羊業是其畜牧業主要部門,羊只數目在俄羅斯聯邦中居第三位。
【經濟發展過程】
十月革命前,俄國政府對西伯利亞地區奉行掠奪性的經濟政策,沒有采取多少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措施。該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非常低下,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全俄水平。在整個經濟結構中,農業占絕對優勢。19xx年,西伯利亞農業總產值占本地區工農業總產值的78%,同年西伯利亞工業總產值僅為俄國的1.5%。當時,除采礦工業外,西伯利亞地區的其他工業部門都是極端落后的。黑色冶金業幾乎沒有,重工業生產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特別是加工工業部門產品所占比重微不足道,輕工業產品幾乎全部都要從俄國的歐洲部分輸入。沙皇的殖民政策阻礙了西伯利亞地區的資源開發和工業化進程。十月革命以后,西伯利亞地區的資源開發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十月革命以后,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開發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經過幾十年的開發,西伯利亞逐步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為主導的國民經濟體系。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內,西伯利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鋪設,這里的生產力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1897-1917年的20年間,鐵路沿線地區的城市從40座增加到63座,各城市居民數增加了2倍、4倍甚至8倍不等。
三十年代,原蘇聯第二個煤炭冶金基地在烏拉爾--庫茲巴斯地區建成。烏拉爾--庫茲涅茨克煤炭冶金聯合企業成了烏拉爾、西伯利亞地區實現工業化的基礎。組建個綜合體的目的是為有計劃地將工業重心逐步向東部地區推移并為消除新開發地區經濟上的落后狀態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