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西伯利亞地區是原蘇聯的大后方,經濟發展的速度高其于他地區。1941-1945年這里的基建投資額幾乎占蘇聯的1/4。1942年西伯利亞生產原蘇聯1/4以上的鋼和鋼材、1/3的生鐵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
五十年代,開發東西伯利亞的安加拉-葉尼塞地區自然資源的計劃開始實施。這是生產力進一步向東推移的標志。這個項目比烏拉爾-庫茲涅克聯合企業建設規模更大、所用時間更長。安加拉-葉尼塞開發計劃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生產力發展。西伯利亞經濟因此進入了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更加廣泛地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自然資源,并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若干個生產結構復雜的大型區域性生產組織。
六十年代,原蘇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基地--秋明油氣田的開發使西西伯利亞變成了吸引資金和勞動力最多的地區。秋明油氣田的開發按其規模來說,大大超過了烏拉爾-庫茲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和安加拉-葉尼塞綜合體體系。開發秋明油田,使原蘇聯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原油生產方面趕上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原油最多的國家。
七十年代的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是鋪設通向太平洋的第二條交通大動脈-貝阿鐵路。橫貫西伯利亞與遠東近北地區全長達3145公里的貝阿鐵路的建設,是原蘇聯加速西伯利亞與遠東經濟發展的又一重大步驟。隨著這條鐵路的建設,資源開發重點逐步推向近北的廣大地區。這里儲量豐富的煤、鐵、銅、鋅、鎳、石棉、云母、磷灰石和森林資源等,有可能在近期內被大量開發。未來鐵路沿線地區的人口將不斷增加,并逐漸在這里建成若干個工業中心和新城市。
八十年代,原蘇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的50個研究所和各主管部門的近200個科研單位聯合制定了西伯利亞自然資源綜合開發規劃,簡稱西伯利亞規劃。西伯利亞規劃是從西伯利亞與遠東的特點出發,從原蘇聯的全局考慮,選擇對整個國民經濟有決定性影響的那些部門,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更大規模的全面開發西伯利亞的長遠綜合規劃。
目前,西伯利亞地區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由于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失調,加之缺少資金,勞動力等因素,制約了其經濟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俄政府在西伯利亞的開發、建設過程中積極調整國內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備,不斷擴大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基它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使西伯利亞地區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對外貿易
西伯利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正在進入加速開發的階段,為此,俄羅斯發展這一地區對外經濟聯系。自"八•五"計劃以來,原蘇聯把擴大該地區的對外經濟聯系作為各個五年計劃的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本地區的出口商品生產,將該地區建設成為出口商品生產基地。
西伯利亞出口商品的結構主要是由它的工業生產的專業化決定的。西伯利亞的黑色和有色金屬產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最大,約占38.6%。
同其它地區相比,西伯利亞木材出口基地顯然占有優勢。木材在西伯利亞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僅次于黑色和有色金屬產品,約為24%。目前西伯利亞木材出口基地的加工能力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據材、原木、膠合板、刨花板、建筑用材。出口的制漿造紙工業產品有新聞紙、波紋紙、照相紙。木材和制漿造紙工業產品的出口額約為生產總額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