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2、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靈活運用隨堂小品、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分組活動這一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課前準備
預習教材本課內容,閱讀相關課外知識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狀況: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已學過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對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語文課剛剛講完《論語十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了解又有了進一步加深。歷史課又學習了“大變革的時代”一課,對春秋戰國時代背景(特征)已有相當的認識。2.學生心理特征:初一學生正處于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他們喜歡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導入新課:
1、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孔子)。
2、 放幻燈片。
講述: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于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時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相勸,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鼓吹恢復西周的制度。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XX年后回到魯國,專門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和傳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培養學生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動):請給孔子先生做一個名片,那我們該如何介紹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學生討論):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和學說是什么?
(主張恢復西周的奴隸制度,提出“仁”的學說。)
(講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準則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愛人”統治者要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苦役和任意刑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