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4、 本課小結: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背景):生產力發展(牛耕和鐵農具的作用)→引發社會變革(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并逐步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諸侯爭霸,七雄并立,社會動蕩,戰爭不斷。而貫穿整個時代的是奴隸制度的沒落和消亡,新興的地主階級異軍突起,封建經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日趨繁榮。大的社會變革促使那些有識之士去深入思考當時的種種社會現象,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政治主張。當歷史的車輪由滾滾前進的時候,科學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思想、軍事、科技、文字各個領域英才輩出
(遷移應用):
1、你最喜歡的是哪家的學法?為什么?
2、哪家的學法更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國之君,一校之長,一班之長,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國家、學校、班級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
孔子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理解孔子的“仁”、“禮”的思想內涵,并根據學生閱讀、探討的情況,指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概念。
相關學科的聯系
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引出下一項內容,使學生形成一條清晰的線索。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學生各抒己見
百家爭鳴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之一,鑒于導入部分已有對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這里著重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并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善于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以圖表形式(內容含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幫助學生認識孔子與百家爭鳴的關系,引導學生歸納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
由教師指導(以探討方式提出參考意見,不作最后結論)、學生參與(允許提出不同意見),從兩方面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