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教案
課程標準: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教師指導點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欣賞的這首樂曲來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們再來欣賞幾種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問: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聽到來自新疆地區的音樂?又能不能吃到這些美食?(學生回答:不能)由此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
一、張騫通西域:
[教師提問]:西域——顧名思義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們一起看圖來確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圖)
[學生回答]: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區,在兩漢時被稱為西域。
[教師設問]:提到玉門關、陽關,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一些相關的詩句?
[學生回答]: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投影)
[教師引導]:聯系詩句說說西域的情況。
[學生回答]:讓人感受到那是個遙遠的、陌生的、荒涼的地方。漢朝時,對于中原人來說,就是這么一個概念。西漢初年,那里小國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幾十萬,最少的不到200人。許多國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師過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本課的主人公——張騫。(投影)張騫陜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代,因為屢立奇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一直以來人們對張騫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學生朗讀)
“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贊
[教師引導]:這些評價并不是贊美之詞,是對他曾經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的真實寫照,特別是他兩通西域。首先我們就來了解他兩通西域的情況。(板書:張騫出使西域)
[教師提問]:漢武帝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學生回答]: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教師提問]: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
[教師講解]:讓我們一起來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線圖。(點擊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線圖)張騫從公元前138年出發,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XX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