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3)秦朝的刑法很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腰斬、車裂等十多種,還有族誅和連坐。據統計全國的刑徒有100萬人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統治殘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激化了階級矛盾。
學生閱讀討論:秦建立以后,秦始皇過度地使用民力,超負荷地征收賦稅,使用嚴酷的法律。殘暴的統治終于觸發了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請一位同學講述“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貧苦的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就要被處死。于是陳勝和吳廣殺死押送的軍官,率眾起義,陳勝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朝的統治,九百壯士“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下陳縣后,陳勝在眾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并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起義軍分兵三路直逼咸陽,秦二世驚恐萬分,急忙把幾十萬刑徒武裝起來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寡不敵眾,吳廣、陳勝相繼被害,起義失敗。
“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常指人民起義。
師:在同學們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我們了解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名稱、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等。
2. 討論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1)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殘暴統治。
(2)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鼓舞著全國人民起來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項羽、劉邦等所推翻。
學生閱讀小字,講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后,抗秦斗爭蓬勃發展。當時,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吳中起兵抗秦,項羽身材魁梧,氣力過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獲得節節勝利。
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起義軍主將宋義懼怕秦軍,貽誤戰機,被項羽一怒之下殺死,項羽引大軍救趙。當他渡過黃河后,下令擊沉船只,以絕士兵戰敗返渡之念,并燒掉軍帳,每人只發給三天的干糧。他還打破飯鍋,以示戰勝秦兵之決心。這樣一來,全體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成語“破釜沉舟”就是這個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殺敵取勝之決心和同仇敵愾之士氣。(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師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各地的反秦斗爭仍在繼續,項羽與秦兵在巨鹿展開決戰。劉邦趁機攻取咸陽,秦朝統治者無力抵抗,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三、楚漢戰爭(板書)
1. 楚漢之爭是怎么回事?
生閱讀回答:
秦朝滅亡以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他們為了爭奪統治權,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師區分楚漢戰爭與農民戰爭的性質:
楚漢戰爭已不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是區別于農民戰爭的另一場戰爭。它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統治權而戰的,所以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項羽和劉邦已經不是農民起義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