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2. 組織學生表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語典故。
旁白: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舉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3. 楚漢戰爭的結果,劉邦打敗項羽,劉邦稱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即為漢高祖。
師從圖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漢”“公元前202年”。
總結
統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滅亡 公元前206年――由陳勝吳廣起義而開始的秦末農民戰爭于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的統治
西漢建立 公元前202年――秦滅亡后,劉邦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劉邦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
出示幻燈,結合板書小結:
本課講了秦帝國的興亡及西漢的建立過程,學習了許多歷史知識與成語典故,希望大家把這些知識、成語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作業 收集有關秦帝國的資料并思考,秦的興亡對我們有何啟示。 〖設計說明〗
在信息網絡時代,教師的主要職能應該是知識的促進者、發掘資源的向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本課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參與、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歷史的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教學的目標,師生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教師參與指導,學生搜集秦帝國的資料,創設教學情境、設置表演的內容步驟,激勵學生積極大膽地發揮自身才能與創造力。在教師參與指導下,學生能親口描述歷史,親身體驗歷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且能從師生準備的材料中敏銳地捕捉信息,進行分析探討、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識探索之中。
本教案設計采用多元化教學,既有故事講述,又有歷史人物描繪,歷史劇表演,繪制歷史地圖等活動。
教師掛圖制作要顯示繪圖的方法,讓學生展開想像力,根據授課情況,當堂繪制“秦朝疆域圖”。文史滲透,用成語典故的描繪表演活動貫穿秦統一、滅亡和西漢建立的全過程,形成動感性的歷史畫面,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探究歷史的積極性并培養學生識圖、繪圖、口語表達、表演、分析問題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能力。
歷史教學過程是每一位學生提高知識面、培養能力的過程,所以本課設計中設置了分層問答,從而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本課教學過程中,由于準備充分,學生投入,課堂氣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既使學生獲得了必要的歷史知識和思考歷史現象的能力,又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得到了有益的陶冶。 〖教案點評〗
盧秋云老師設計和組織的這節課有以下突出特點:
1. 體現了差異教學的原則。教師設計不同層次和視角的問題,讓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回答。
2. 注重歷史學習的直觀性和動態過程。如運用貼紙條――撕紙條的方法體現從七雄并立到秦兼并六國、最后秦統一全國的歷史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