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回顧張騫通西域意義,導入下一目內容。
二、絲綢之路
導入:中國是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的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寄托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張騫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將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展示地圖冊p29“絲綢之路”, 讓同學們了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1)展示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顯示《絲綢之路》圖,由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名稱由來及路線。
(2)結合地圖冊 “絲綢之路”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并指出這條路線隨著遠洋技術的提高,不斷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綠洲、戈壁、草地、雪山圖片,讓同學們認識到當年徒步往來于絲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僅僅是遙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從中體會到行走絲綢之路的艱辛。
3.讓學生議一議: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和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
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經營西域
本子目屬于自學內容,但東漢與西域交往的情況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圖片,由學生說出有關班超的故事。
“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優秀品質: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讓學生當堂自學并簡單介紹班超和甘英經營西域的情況,最后在教師幫助下,學生歸納得出:班超是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沒。
教師總結: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中原地區同西北邊疆的聯系;同時,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藝術等)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響,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展。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書設計:
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聯系→西域都護設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轄
張騫通西域↗ 陸上絲綢之路
↘開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探究:
新疆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目睹樓蘭古城的輝煌,只能憑借殘垣斷壁去遐想。你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