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案
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兩者都處于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屬母系氏族階段;②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采集等經濟活動;③都會建筑房屋,過著定居生活;④都會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異之處是:①地理環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點不同;③農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風格不同。因此,我們常認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濕潤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為什么把黃帝稱作為“人文始祖”?
(1)他戰勝蚩尤,促進了各族的相互融合,為華夏族奠定了基礎。
(2)中華文明中的很多創造發明都歸結于他的功勞,如衣車宮井,為華夏族奠定了物質基礎。
(3)中華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象征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黃帝又成了中華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績為后人所稱頌、崇敬,在中華民族有崇高威望,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傳說”與“史實”?
古人無區別,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而出現了區別。
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考古資料證實者為“史實”;未證實者為“傳說”。
炎帝和黃帝(反映中華民族雛形的形成) → 堯舜的“禪讓”(國家萌芽的出現)→ 大禹治水和夏朝(國家的產生),都是傳說時代。
6.什么是“學習與探究”活動課?
活動課是以學生的生活和體驗為核心而設計的、有一定實踐性的一種課程。這是本次歷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整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課是全書的第一課,更有其特殊意義。本課展現了四幅彩陶圖片(陜西黃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陜西寶雞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要求學生用最傳統最基本的眼看、耳聽、手記的方法,去直觀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比如:
從“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處中可見,孩童頭像造型生動逼真,笑容可掬,雙唇微啟,想像他在期待著什么?憧憬著什么?或是想說點什么?給人以各種暇想;從它的用處看,可能是貯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藝術品,說明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已趨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個汲水器,從大腹、尖底形狀看,也可說明人類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動的汲水原理。
“舞蹈紋彩陶盆”從其三組舞蹈圖形看,可見我國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輕松自如。有人認為它表現的是慶功,有人說是崇拜圖騰,也有人認為在祈求人口繁殖。總之,這幅彩圖是無不散發著先民的生活氣息的現實主義佳作。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兩組圖案,用三角、圈點表示魚頭,斜長三角表示魚身,交叉斜線代表魚鱗,寥寥數筆,畫出了生動的形態;人面魚紋圖案又以十分夸張的手法構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態,表現了人與魚的關系。有人認為是一種魚獵的巫術,表示捕魚的愿望;有人認為是圖騰崇拜;有人認為有從魚到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