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案
3、本課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了解炎帝和堯帝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認識到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
難點:
如何區別史實與傳說
4、課時:一課時
5、教具:利用本課圖片制作的幻燈片。
一、導入新課堂
老師請同學們按組做個"傳話"游戲。
[教師以游戲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古傳說并非純粹神話故事,向壁虛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體歷史事實(史實)成份。
指出古代傳說中所描繪的遠古時代就是傳說時代,今天就學習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在學習中同學們應學會區別"哪些具有歷史事實成份,哪些是虛構的"請看第一子目炎帝與黃帝。
二、學習新課
[板書]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黃帝和炎帝
[投影]:神農教稼圖、黃帝畫像
[學生閱讀教材并介紹]:炎帝黃帝的傳說。
老師用欣賞的語氣表示贊同。
老師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以黃帝的發明創造為例,說一說古史傳說與史實有什么區別。
[學生]多種回答。
老師對各種回答應給予充分肯定。
[老師]綜合學生意見總結:由于炎黃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他們的功績,這些傳說,其中包含著后人附會的成分,不能全信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實的歷史史實,從炎帝黃帝傳說中,我們應知道傳說時代農業技術的發展,黃帝時代是農業文化長足進行的時期,農業文化發展的許多必要條件,當時大概都已具備了,那時已有了原始的農業,原始的醫藥業,原始的商業,這些發明創造是人類邁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是先民發揮聰明才智、辛勤勞動的結晶。
[老師提問]我們為什么自稱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講故事]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的故事。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殺伐爭奪而最終趨向聯合的。
[老師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貝殼堆塑的龍虎圖》讓學生明白]
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形象,龍是多種動物形象的復合體,龍的形象喻示著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向聯合,進而構成華夏族主體的歷程,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教材過渡]我們知道炎黃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殺伐戰爭來獲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堯開始,取得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已很溫和了,是通過部落民主推舉有才有德的人來繼承而產生的,這就是禪讓制,這是中國由父系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
[板書]
(二)堯舜禪讓
[學生小品表演]堯、舜、禹禪讓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