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學示例1
從上面這兩件事不難看出,明朝的對外交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然而,清朝卻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延緩了經濟的發展,這是為什么?
導入語例示三:
你知道世界上種植范圍最廣、解決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糧食問題的作物嗎?它們是什么時候,又是怎樣被傳入中國的?由于它們的生長條件低、產量大,成了荒年窮人度荒的“救命糧”。
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中有這樣的一個細節:阿q準備把廟里最值線的物品——宣德爐偷出去賣掉。在今天,據說一個宣德爐當值百萬之價。下圖中的宣德瓶曾經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創中國瓷器之天價。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嗎?中國瓷器是什么時候開始大規模出口的?學習了本課,你就會有所了解。
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
[板書]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明清經濟發展的內容,總結明清經濟發展的表現。
[學生看書]……
[學生總結]在農業方面,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明代從國外引進,清代不斷推廣種植。明代從國外引進的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廣種植。
手工業方面,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一批棉紡織業基地。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的絲織業后來居上,到清代已有三萬多臺織機。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
商業方面,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許多富人攜帶重金,積極從事商貿活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
[教師引導]請大家用最簡明的語言來概括明清經濟的發展狀況。
[學生概括]農業方面,引進了新的農作物品種,糧食產量提高。
手工業方面,紡織業發達,制瓷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商業方面,大量的商貿城市的出現,商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同時板書:農業 農作物品種增多
手工業 水平高 規模大 基地多
商業 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教師講解]
玉米在明朝的文獻中稱為“御麥”“玉麥”“番麥”“西番麥”“玉蜀黍”“玉高粱”,原產美洲大陸從美國南部經墨西哥直到秘魯和智利的狹長地帶。1492年,哥倫布航海到美洲大陸,見到玉米。1494年他第二次航海歸來,把玉米果穗作為珍品奉獻給西班牙國王,玉米開始傳入歐洲,而后向世界各地傳播。16世紀時傳入我國,傳入的路線有三種說法:一是從西班牙傳到麥加,再經中亞引種到我國西北地區;二是從歐洲傳到印度、緬甸,再傳入我國西南云貴地區;三是從歐洲傳到菲律賓,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國商人經海路傳到我國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教材采用后兩種說法。玉米傳入后,首先是從山區開始種植的,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貴州、廣西、河南、河北、山東、甘肅、陜西等地都有種植。
關于甘薯的種植,我們可以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內容:明朝中期,廣東人陳益去安南,當地酋長用甘薯招待。陳益覺得它味道甘美,想帶回去試種。可是,那時東南亞各國,嚴禁甘薯外傳。他買通酋長的奴仆,得到薯種,偷偷帶回老家種植。后來,福建商人陳振龍到呂宋經商,看到當地漫山遍野都長著甘薯,在乘船回國時,用重金買下了幾尺薯藤,纏在纜繩上,涂上泥巴,帶回家鄉種植。就在他歸鄉的那一年,福建發生大饑荒,陳振龍讓兒子把薯種獻給福建巡撫,建議推廣種植。甘薯的種植,逐漸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