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學示例1
(“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與世界隔絕,應廣泛交往。否則,將被時代所淘汰;②在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展自己;③我國目前的開放政策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教師講解]
順治初年,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中國臺灣的抗清勢力,清政府實行海禁,“片板不準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廣東、浙江、江南、山東、北直隸六省實行遷海,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遷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統一中國臺灣后,開始開放海禁,允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并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但規定禁止炮械、軍器、火藥、硝磺的貿易。后又擔心本國商人到南洋勾結海寇進行反清活動,除東洋貿易外,嚴禁中國商人到南洋貿易,只許外商來華貿易。后來,因發現到寧波的英國商船數量不斷增加,并帶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擔心澳門故事重演,又下令停止廈門、寧波、云臺山等港口的貿易,只留廣州一個港口與外商貿易,并規定外商不得直接與官府交往,由“廣州十三行”辦理一切有關外商的交涉事宜。對出口貨物的品種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規定的不許軍火出口外,糧食、五金、書籍也嚴禁出口,絲茶的出口品種和數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年間,兩廣總督李侍堯又制定《防夷五事》,規定外國商人在廣州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會館中,并不許在廣州過冬,中國商人不得向外國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聽商業行情。
中國一直是對外貿易的出超國,有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中國商人和華僑出國貿易受到阻撓和打擊,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高額利潤便長期落入外國商人手里而為他們所壟斷。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進地位的造船業和航海業,也隨之衰落下來,往日出沒于東南亞海面的中國大型船隊遂告絕跡。清朝的閉關鎖國,還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在中國出口貨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葉,主要產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準就近從海上出口,必須經陸路運往廣州再出口。經陸路長途運輸,不僅時間長,茶葉容易變質,而且被沿途的關卡層層敲詐勒索,又增加成本,這對茶葉生產的發展顯然是個障礙。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科學最發達的國家,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后面了。
[布置作業]
想一想: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后果: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板書設計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活動與探究
施復夫婦經營絲織業的機房
(圖1)
徽商的房舍
(圖2)
《皇都積勝圖》
(圖3)
《南都繁會圖》
(圖4)
附圖片資料:
(圖1)明代施復夫婦住在蘇州,靠繅絲織綢過日子。他們織出的綢緞光彩潤澤,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