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教師提問:漢高祖劉邦為了讓漢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動作?
學生作答略。(引導學生答出:分封諸侯王,尤其是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
多媒體播放剪輯好的音像資料。(講述劉邦分封同姓王。時間約30秒鐘。)
劉邦自己后來也認識到,這些諸侯王的存在對他是一種嚴重的威脅,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以確保劉姓江山的穩定。可他哪里料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劉姓子弟在他死后的歲月里驕奢淫逸,漸成隱患。
ppt課件展示:“西漢金縷玉衣”插圖。
教師:此乃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葬衣——金縷玉衣,這件金縷玉衣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展開討論作答:(用金縷玉衣作葬品,說明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事實是,漢朝自建國以來直至漢武帝時期,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劉姓諸侯王勢力過大,不易控制的問題。
多媒體播放剪輯好的音像資料。(講述七國之亂。時間約1分鐘。)
漢景帝時期的晁錯曾經試圖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結果是吳、楚七國聯合叛亂,叛亂各國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使得晁錯被誅,但叛亂的諸侯國并沒有因此收兵,漢景帝這才明白諸侯叛亂并不是因為晁錯削藩,而是要奪取漢朝的政權。最后,漢景帝傾盡全國之力,才勉強把叛亂鎮壓下去。
漢武帝繼位以后,因乃祖乃父的“文景之治”,使得天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但這只是表面的祥和,時局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涌。漢武帝深知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內心里總在盤算著如何徹底清除自高祖劉邦遺留下來的心腹大患。
請同學們一起來觀看小品。
某天。
武帝后花園。
漢武帝(以下簡稱“帝”)為掩人耳目,密詔主父偃后花園議事。
主父偃(以下簡稱“偃”):陛下十萬火急召臣來,有何要事?
帝:愛卿可知晁錯為何而死?
偃: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為何要冒險削藩?
偃: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國君對他們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來,有的諸侯竟然擁有接連不斷的幾十座城池,土地方圓上千里。天下形勢平穩時,他們就容易奢侈驕慢,做出淫亂的事來,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合起來反叛朝廷。
帝:依愛卿之見,先帝削藩乃英明之舉,但為何失敗?
偃:如果用法律來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么他們反叛的事就很容易產生。晁錯正是實行的強行削藩政策,其結果使得吳、楚七國叛亂,不僅削藩未成,還險些釀成政權傾覆的大禍。
帝:削藩未成,朕寢食難安哪!……
偃:陛下,今臣倒有一計。
帝:(做急不可待狀)愛卿快講!
偃: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幾人了,但只有嫡長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繼承,其余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沒有尺寸之地的封國,那么皇上的仁愛孝親之道就得不到顯示,陛下何不命令諸侯推廣恩德,把他們的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為侯?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興,感念皇恩浩蕩,擁護皇上的措施。正所謂: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帝:(喜不自禁)此計甚妙,即日詔告天下,實施“推恩令”!
(劇終)
教師:哪位同學能說出“推恩令”的主要內容?
學生(從課本可找出):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把王國封地分給自己的各個子弟,皇帝又加封這些弟子為諸侯。新封的諸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