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教師:漢武帝說“此計甚妙”,妙在何處?
學生展開討論作答:(“削藩”政策遭到諸侯起兵反對,而“推恩令”不但沒遭到諸侯的反對,卻使原來的王國被分割成許多個小諸侯國,實力大大減弱,從此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弟,又對皇帝感恩戴德。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ppt課件展示:漢武帝還頒布法令,禁止讀書人與諸侯王交往,防止他們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又借口諸侯王所獻酎金的斤兩、成色不合規定,廢諸侯106人,此后,還以種種罪名廢去一些諸侯,到漢武帝末年,漢初所封王國鏟除殆盡,藩國的威脅自此消除。
藩國這座火山熄滅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漢武帝就能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了嗎?如果各地有不服從命令的官員,漢武帝怎么知道呢?
學生展開討論作答:(強化監察制度)
二、強化監察制度
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采取“福爾摩斯破案”的活動形式。具體做法是,給學生2分鐘時間,迅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然后利用ppt課件相繼展示5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回答正確數量最多的學生被授予“福爾摩斯”稱號。
問題1:漢武帝是如何強化監察制度的呢?(中央設司隸校尉,地方設刺史。)
問題2:司隸校尉和刺史的職能是什么?(司隸校尉負責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
問題3:教師:秦朝有哪個職官與司隸校尉的職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師補充強調: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派遣刺史一人進行監督。刺史雖然官品很低,權力卻很大,他有權監察郡國長官,如果發現官吏有欺瞞中央等行為,可以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
問題4:漢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權力的呢?(漢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親信官吏,任命他們為侍中、常侍中,讓他們參與商議軍國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權力,從而改變了漢初以來丞相位高權重的局面。)
問題5:漢武帝采取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皇權。)
ppt課件展示:讓學生把地核、地幔、地殼與“王國勢力”、“官員”、“民眾”對應,并解釋依據。
正如火山爆發是由地核、地幔和地殼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樣,如地核的藩國,如地幔的官吏,都已被漢武帝牢固掌控,但遍布全國、數量眾多且影響力極大的知識分子,仍象不穩定的地殼一樣,隨時可能引起火山的強烈噴發。
漢武帝的煩惱又來了,他該如何面對呢?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師:漢朝初年,剛經歷戰爭不久,國家貧窮,因此,統治者采取“無為而治”的思想,以適應休養生息政策需要。到漢武帝的時候,國力強盛,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治國策略是一百年不變?還是要與時俱進呢?于是,一場論戰在我們的主人公面前上演了。
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生預先編排好)請四個學生到講臺上,其中一個扮演漢武帝(簡稱帝),另三個分別扮演當時的法家(簡稱法)、道家(簡稱道)、儒家(董仲舒)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及理由。
某日,御書房。
帝:眾愛卿,朕今天讓你們給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來統治國家可永葆江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