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六王畢 四海一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第13課 六王畢 四海一岳麓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一、課標內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2.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秦王掃六合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2.難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與作用
三、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師: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割據混戰,不斷兼并,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渴望結束割據戰爭,實現國家的統一,已成為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由諸侯割據向統一的封建國家發展,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那么,在七國中,哪一個諸侯國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呢?(生答: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秦是怎樣統一中國的。
(新知教學)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分組討論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生:各組推出代表回答問題。
師:綜合學生回答的要點作出點評歸納總結。
2.秦統一的經過
師:秦王嬴政親政后,開始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一方面用賄買、離間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國,另一方面實行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各個擊破。(多媒體展示戰國形勢圖和秦滅六國的經過,重點要求學生記住三個要點:(1)人物:嬴政;(2)時間: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陽。)
師:公元前221年,秦盡滅六國,實現了統一,偏處西方一隅的秦國歷史結束了,統一的秦朝的歷史開始了。這是曠古未有的偉大創舉,對我國歷史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3.秦統一的意義
師:同學們請回答秦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生:各組學生積極回答,相互補充,共同完善。
師:歸納總結,安排學生討論:你能否描繪一下課本上嬴政的畫像?秦統一是嬴政一個人的功勞嗎?
生答師補充:聯系秦統一的歷史條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勞只是實現統一的因素之一,秦統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在完成統一中所起的作用,應給予充分肯定。
師:以上我們探討了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條件、經過和意義,那么,下面我們來探討秦始皇統一中國與我們今天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有什么聯系?(教師指導學生從統一對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以及今天我們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方式方法等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師過渡:秦王嬴政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在于他在完成了統一之后,為鞏固統一制訂和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別請四個組的同學對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進行歸納總結。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第一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指導第一組學生閱讀課文,和學生探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并向學生依次提出下列問題。
1.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生:看書歸納出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
2.嬴政為何自稱皇帝?為何被稱為秦始皇?
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職權范圍是什么?
生:根據課本“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回答。
4.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與郡縣制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5.這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響?其中,哪項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