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學案) 對外友好往來:
多媒體演示:《玄奘》人物畫像、玄奘取經圖、那爛陀遺址、玄奘講經處、歸國圖、西行路線圖。
教師引導:玄奘西游天竺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后取得成功,從這點上是相同的,但是小說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經歷的具體情節大多都是虛構的。那么,為什么玄奘要歷經艱辛去取經呢?
多媒體演示:大唐西域記等圖片
教師歸納:因此,他不遠萬里,歷時十九年,跋涉五萬余里回到長安,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又在以后二十年的時間內,和助手們陸續翻譯出1300多卷。這些佛經原本在印度已經失傳,它的譯本成為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既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又保留了世界的文化遣產。當然,印度也有不少的高僧攜佛經到唐朝,有的還親自參加譯經工作,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那么,你從玄奘法師的身上學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唐代中國和許多國家有著廣泛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各國使者和人民的來訪,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而唐朝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在對外交往中,對世界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時期唐朝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達到70多個。
多媒體演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
你能找出唐朝時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嗎?
教師歸納:由于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達。當時對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兩條,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東可以到達朝鮮,西經敦煌,越過蔥嶺,可以到達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朝鮮和日本,從廣州出發,可以到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這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通過這兩條道路許多國家派遣來唐的使節和商人、學者、僧人、旅游者,人數眾多、絡繹不絕,其足跡遍及唐朝的南北方。他們不僅和唐朝進行雙邊的經濟文化交流,而且他們之間又進行了多邊的經濟、文化交流,唐朝在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成為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教師引導:請大家看課本上的插圖《職貢圖》。
許多外國使節遠道來到中國,向中國皇帝進獻他們的珍稀寶物,這也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現。《職貢圖》就反映了邊遠各族和外國使節攜貢品,來唐朝進貢的情景。
通過學習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交往。
根據剛才學過的知識,結合教材內容,你能說說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嗎?
可見的唐朝對外交往十分活躍,那么,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什么呢?請大家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討論以后回答。
教師歸納:1、國家安定統一 2、經濟文化繁榮 3、對外開放政策4、對外交通發達。
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教師歸納:第一,我們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