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鐵犁、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機器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為什么會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了解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歸納并認識從石、木、骨、蚌農具到鐵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生產工具上的革命;從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農耕動力上的革命;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與難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教學過程〗
導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又是什么呢?
一、 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讓人難以想象古代的生產工具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回憶西周以前的古代農具都有什么?它們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優缺點?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歸納表格。
制作材料 工具 優點與缺點
木、石、骨、蚌 耒、蚌鐮 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
銅、青銅 很少用于農業生產 銅珍貴,質地軟;青銅雖硬,但脆、易斷
鐵 耙、鐮、鍤、鋤、鏟等 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原始生產工具的使用,勞動效率如何?
由于勞動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貴族的田地中大規模集體耕作的景象,稱為千耦其耘。
鐵制農具的使用,帶來了怎樣的積極性?學生回答。
學生觀察插圖《戰國鐵犁鏵》,這是做什么用的?學生回答。
戰國時期耕作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裝了鐵犁鏵。
牛耕的使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學生討論。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提出問題:當時在人們的名字中出現了“牛”“耕”說明了什么?幫助學生認識,牛耕在當時是一個新生事物,是為人們所向往的。
史書中記載了這樣的生產情況:“公作則遲”“分地則速”。這樣的記載反映了怎樣的生產狀況?
個體小農生產已經開始取代了大規模的強制性的集體耕作,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個體小農登上了歷史舞臺。
二、 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閱讀課文,將戰國時各國的改革情況歸納表格。
諸侯國 改革家
魏國 李悝
楚國 吳起
韓國 申不害
齊國 鄒忌
三、 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春秋以來,由于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其統治,發展生產,掀起了改革風潮。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
秦孝公為什么會重用商鞅進行變法,指導學生表演“商鞅舌戰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前356年,變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