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精選3篇)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了解匈奴對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貢獻,通過描述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昭君出塞與漢初和親政策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過課前安排學生搜集課本人物的故事,使學生初步掌握搜集歷史資料的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述搜集的內容,提高表述歷史現象的技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積極參與的意識。
思想方面:
通過組織學生角色模擬,加強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認識到少數民族對我國邊疆地區開發的貢獻,樹立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歷史觀念。
認識到漢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既有民族之間的戰爭矛盾也有和平往來。和平相處是主流,不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二、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教學難點:漢初和親與漢元帝時昭君和親的異同點。
三、教學思想:
由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而對本課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設計適當的問題和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好這一課。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萬里長城圖)同學們回憶.在前面課文里,我們學習過秦始皇統治時期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大家想一想長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樣的民族?秦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關系怎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學生結合事先找的資料、課本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冒頓單于是怎樣使匈奴強盛起來的?
(2)、匈奴的強盛有哪些表現?
(3)、面對匈奴的進攻,漢高祖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4)、冒頓單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冒頓單于勵精圖治,嚴于治軍,訓練了一支數十萬人的騎兵隊伍,軍事力量增強,秦末漢初統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經濟也迅速發展,一是畜牧業繁盛;二是匈奴地區受漢族影響,逐漸有了農耕,這說明漢匈兩族人民生產上已經有了交往:三是手工業有了發展,尤其是冶鑄業,能夠鑄造鐵制農具和兵器,而且全屬制品上裝飾著動物圖案表現出游牧民族的特點。西漢初年,匈奴向中原發動進攻。公元前2XX年,漢高祖率軍抵御匈奴,被圍平城白登山,僥幸逃脫。
冒頓單于是一個勇武善戰,富于謀略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和親政策:
問題:
(1)白登之圍說明了什么?西漢國力不足,相對匈奴處于劣勢。
(2)西漢對匈奴的騷擾打又打不過,該怎么辦?被迫采取和親政策。
(3)和親政策效果如何?沒有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但大的沖突暫時避免,為西漢爭取了發展生產的時間。
二、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請同學交流自己課下搜集的衛青、霍去病的故事。
問題:
(1)為什么漢武帝時能對匈奴發動反攻?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對當時西漢與匈奴有什么影響?
(3)你怎樣看待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戰爭?
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到漢武帝時,有條件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使匈奴從此再也不能與西漢抗衡。匈奴部分開始西遷。第3問可引導學生回憶第12課中提到的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答案讓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互相攻殺。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南遷長城附近。他表示愿與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呼韓邪單于的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請同學向大家講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后半個多世紀里,西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漢和匈奴的和戰
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同漢朝和好逐漸內遷。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經常派騎兵進攻東漢的邊境,河西走廊的郡縣常常白天關閉城門。東漢王朝先后派大將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恢復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北匈奴戰敗以后,部分向西遠遷。
總結提問:
學完匈奴和秦漢關系的這一課,同學們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漢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漢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既有民族之間的戰爭矛盾也有和平往來,它們總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篇2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學習目標】
1、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2、昭君出塞(∨)
【知識梳理】
1、秦漢時期,匈奴的興起及發展
興起:匈奴的首領 第一次統一了蒙古,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發展:匈奴的 、 發展起來,從漢人那里學會 ,進入鼎盛時期。
2、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時間:
戰役:
影響:
3、昭君出塞
朝代:
影響:
4、小結: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漢朝時對匈奴的政策:戰:
和:
【自主檢測】
一、 選擇題
1、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的少數民族是( )
a.越族 b.匈奴族 c.蒙古族 d.鮮卑族
2、漢武帝從匈奴手中奪取了( )
a.河套地區 b.河西走廊地區 c.漠北地區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3、下列發生在兩漢時期的幾個歷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在于西漢對抗的是( )
a.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b.漢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奪得河套地區
c.東漢時期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d.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
4、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是( )
a.王昭君 b.衛青 c.霍去病 d.文成公主
5、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采取攻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漢武帝態度比漢初皇帝強硬 b.漢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c.漢武帝時,和親政策起不到作用 d.漢武帝時匈奴勢力衰弱
二、非選擇題
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1)該詩前兩句指什么時候的什么事?
(2)該詩后兩句指什么時候的什么事?
【拓展視野】
1.(河南鄭州卷)正在央視電視劇頻道熱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觀眾對歷史上這位“落雁美女”大義和親的輝煌事跡的極大興趣。你知道王昭君和親嫁給了哪一民族的首領( )
a.鮮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2.(安徽安慶卷)對右圖歷史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
a.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b.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了松贊干布
c.東漢時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d.此事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知識梳理】
1.冒頓單于 畜牧業、冶鑄業 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2.公元前119年 漠北戰役 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
3.漢朝 為匈奴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4.漠北戰役 昭君出塞
【自主檢測】
一.選擇題
1.b 2.d 3.b 4.a 5.b
二.非選擇題:
⑴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⑵昭君出塞
【拓展視野】b d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篇3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和掌握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西漢的關系。其中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與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做出的重大貢獻。
讓學生能依據所學的史實認識匈奴族對祖國北方開發所做的貢獻,培養其正確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課堂上看錄像,講故事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閱讀教科書,了解匈奴的興起、匈奴勢力不斷壯大以及進入鼎盛時期的原因。歸納匈奴的杰出首領冒頓單于的主要活動和歷史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完成比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
教師布置學生課外搜集有關匈奴族、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有關資料,課上交流,在教師指導下,提出不同的看法,增長大家的見識,從中體驗學習歷史的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
通過對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等歷史人物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冒頓統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數民族。杰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學習這段歷史,可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本課的另一重點是,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師可讓學生觀看圖片,并補充有關的資料,上學生懂得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增強,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而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的勝利又為漢邊郡的安定,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課前導學
1、觀看有關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影視片
2、收集有關冒頓單于、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等人物的歷史故事和歷史資料
3、準備歷史小品《冒頓單于》
教學策略
本課內容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進匈奴是如何興起并對中原形成強大的威脅;另一條線索是講中原的漢朝在不同的時期與匈奴的關系。
本課涉及到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較多,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理清線索,抓住重點。教師可讓學生課外收集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通過師生間的合作,使學生懂得,中原的主體民族后來發展為漢族,在各民族中處于主體地位。在中原漢民族的影響之下,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活躍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隨著中原封建國家的日益富強,中原王朝同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各民族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教學資源
1、多媒體教學設備,vcd、電視機或小黑板;
2、歷史資料片《上下五千年》 歷史人物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你們聽過王昭君的故事嗎?漢元帝時,為了確保漢匈邊疆的和睦安定,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單于呼韓邪,從此漢匈兩族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密切,半個多世紀團結友好。你們想了解這個故事嗎?,想了解那時匈奴族的生活狀況嗎?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出示課題)
學生認真聽課
用學生熟悉的故事導課,可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匈奴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你們誰知道這個民族的生活習俗怎樣?秦漢之際他們杰出的首領是誰?(教師出示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看書后回答)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中第一標題)
下面,請幾位同學給大家表演歷史短劇,大家在觀看表演時,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冒頓單于的主要功績有哪些?(出示問題)
學生認真看書,然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①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②杰出的首領是冒頓,他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學生表演預先準備的小品)
旁白:冒頓勵精圖治,建立一支嚴明的軍隊。他發明了一種響箭,命令士兵嚴格按要求練習射箭。(兩三個學生裝扮士兵練習射箭)
冒頓:大家一定要認真練習,我的響箭射向哪,你們就必須把箭都射向那兒,否則一律斬首。
旁白:一次,冒頓外出打獵,他突然把響箭射向自己心愛的戰馬,隨行的士兵驚呆了,有幾個士兵沒敢跟著射箭,冒頓大怒。
冒頓:大膽,你們幾個竟敢違抗本王的命令,給我拉下去,斬!
旁白: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違抗冒頓的命令了。他依靠這支強大的騎兵役,逐漸征服了周圍的游牧民族,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他建立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發明一種響箭,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通過看書和查閱課外資料,學生掌握了本題的基礎知識
通過看小品,同學們對冒頓單于的主要功績有了具體的了解。
同學們演的很好,問題回答的也很好。
匈奴族興起以后,他們除了有興旺發達的畜牧業以外,還有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他們同漢朝的關系如何?請大家根據預先掌握的資料和課文內容展開討論。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①他們的冶鑄業有很大發展,鐵器被廣泛用于生產和軍事
②他們同中原交往,從漢人那里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③隨著匈奴經濟的迅速發展,匈奴的勢力不斷壯大,在秦末漢初時,匈奴對中原形成了威脅。而西漢初期,漢朝經濟凋敝,國家貧窮,連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面對匈奴的南下進攻,西漢為了穩定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引導學生分析匈奴進入鼎盛時期的原因以及漢初為什么要對匈奴采用“和親”政策。
大家說的很好。漢初由于國力有限,所以對匈奴只好采用“和親”政策。到了漢武帝時,當時的情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出示標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漢武帝時,開始大規模的對匈奴用兵,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衛青、霍去病漠北大破匈奴。
(出示衛青、霍去病的有關資料)
(衛青,河東平陽人。衛皇后弟。本平陽公主家奴,后被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即最高的軍事將領。多次帶兵同匈奴作戰,屢立戰功。史書說:衛青為人,謙虛愛士,深得部下擁戴。
霍去病,河東平陽人。衛青的外甥,善騎射。18歲跟隨衛青作戰,官至驃騎將軍。霍去病為人,很少說話,敢于沖鋒陷陣。常帶領精壯的輕騎兵,遠離大軍,深入蒙古大沙漠數千里,追擊匈奴貴族。)
(出示西漢和匈奴戰爭圖)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分兵攻打匈奴,衛青軍隊殲滅單于主力,霍去病也大破匈奴兵。
根據大家掌握的資料,看誰能給大家講一個衛青或霍去病的故事?
通過剛才大家講的故事我們思考一下:
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有何作用?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后踴躍發言
漢武帝時,發展經濟,發展軍事,使國力大大加強;
漢武帝認識到屈辱的“和親”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南下;
漢武帝決心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要用“戰”的方法來解決匈奴的威脅。
學生看或閱讀大屏幕上的有關資料。
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
使北方邊郡長期以來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脅,基本得到解除。
衛青、霍去病為擊敗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勛,他們這種以民族利益為重,而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在這個教學過程,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動腦筋思考、發言,一環扣一環,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
利用地圖使學生產生直觀印象。
可能愿意講的學生較多,教師要掌握好時間。
指導學生思考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暢所欲言。
學生回答不完整時教師加以引導,但不要自己敘述,讓學生自己發現答案。
漢武帝時,大規模出擊匈奴,使匈奴的勢力遭到沉重打擊,從此再也無力與西漢反抗。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同西漢訂立了和好盟約。到了漢元時,他主動提出愿和漢室通婚,請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這樣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出示標題)
(出昭君圖和資料)
(昭君,南郡秭歸人,姓王名嬙,昭君是她的字,漢元帝時被選入宮。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她自請嫁匈奴,被稱為寧胡閼氏。她出塞和親,對漢匈的友好合作關系,起了積極的作用。)
現在關于王昭君的資料和有關的電視劇很多,誰能根據預先掌握的資料,給大家講一下王昭君的故事。
學生根據掌握的資料講王昭君的故事。
課前要輔導學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從教材和課外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講的很好。
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處,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墓上草色青青,樹木蔥翠,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墓前豎立著董必武的詩碑,詩中贊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同。”另有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請大家結合這兩段材料,說說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
學生討論后回答:
昭君出塞給北部邊境帶來了長時間的安定,促進了漢族和匈奴的經濟文化交流
讓學生暢所欲言,注意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歸納能力。
大家根據前面所學知識,我們對比一下:
昭君出塞和漢初的“和親”政策有什么不同?
漢初的“和親”政策是被動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謂“和親”來換取邊境一時的安定,其原因是漢初的國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漢國家強盛的基礎上進行的。他不再是被動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結合,他帶來的不在是短暫的邊境安寧,而是民族融合的長久的和平。
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增強學生從教材和課外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大家談的很好,昭君出塞給北部的邊境帶來了長久的安定。有史書記載: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大屏幕出示這句話)王昭君也成為千古傳誦的和平使者。
下面我們把本課小結一下。本課我們學習了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在匈奴興起的過程中,我們重點講了杰出首領冒頓單于和他的主要功績。另外我們講了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朝和匈奴無論是在戰還是在和的時期,都促進了兩族之間的交往。特別是在昭君出塞后,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邊境貿易等加強,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民族友好交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通過這課的學習,我們大家明白了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教師邊小結邊出示本課的板書)
學生邊聽老師小結邊認真看屏幕的板書。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匈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提高學生用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們一起來看一道題:
今天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我們為祖國各民族的大團結應做些什么?
學生熱烈討論,各抒己見,踴躍發言。
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歸納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一步印證了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