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七下教學用書:致教師們
這套教師教學用書是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配套的,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以便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但愿它能成為老師們的好幫手。 一、編寫這套教師教學用書,我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以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指導,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為依據,努力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科書的編寫意圖。 2.從廣大教師的實際出發,既有利于教師把握教科書的內容,解決備課中的實際困難,又給教師發揮獨立鉆研教材的主動性和教學的創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間,有利于教師發展教學個性。 3.編寫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求教師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4.注意吸收語言文學界和語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這套教師教學用書按照教科書的編排體系進行編寫,每個單元前面有單元說明,簡要說明這個單元的編排意圖和教學時應注意的一般性問題。 閱讀部分每篇課文的教學參考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課文研討:包括整體把握和問題研究兩個部分,整體把握是對這篇課文進行整體解讀,幫助教師把握課文精義;問題研究是就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研究,幫助教師從細部把握課文。 2.練習說明:主要說明練習的設計意圖、解題思路,提供參考答案,并針對學生做練習時可能出現的問題,說明如何靈活引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練習題的參考答案不是惟一的,可以有多種答案。 3.教學建議:一般包括預習指導、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注意事項等內容,對課文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實施建議。對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力求做到具有實用性、啟發性和靈活性。 4.有關資料:包括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文體知識、有關圖表、課文鑒賞和評價、作者寫作體會等。這一部分內容較為豐富,教學時可有選擇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講給學生。 三、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標準中的新內容,是語文教育中的一個新課題,沒有多少經驗可供借鑒,我們這次教材編寫也是一個嘗試。我們對“綜合性”的理解有兩個觀點,一是聽說讀寫融于一體,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之中,中心內容是在綜合性語文活動中提高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重點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個活動階段應該做什么。基本原則是,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并組織協調,學生明確任務,展開活動。這套教科書中,六次綜合性學習分為“三大三小”,即大型綜合性學習和小型綜合性學習各三次,前者強調研究能力的培養,后者突出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綜合性學習部分的教學參考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活動目標:一般包括三個維度的目標,突出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目標。 2.教師準備:指教師在指導本次綜合性學習之前要做的一些準備工作,包括學習的時間安排、教師的知識準備、資料準備和校外活動有關事宜的聯絡等。這些準備使教師能夠在活動中起到切實的指導作用。 3.活動參考:就這次綜合性學習提出一些參考性意見,包括組織方式、活動安排、課時安排以及根據不同條件如何靈活處理活動內容等,目的是順利完成本次綜合性學習,達到預期目標。 4.活動評價:建議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既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點考查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寫作與口語交際的能力。 5.有關資料:圍繞活動內容,向教師提供比教科書更為詳細的參考資料,以便指導活動時自由選用。 四、過去教科書只有一本,凡編入教科書的都要教給學生,只要有所遺漏,就會被認為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使用這套教科書要改變這個觀念。現在的教科書不止一本,而且用于課堂上講授的這一本,內容也有不同層次,不要求全部教給學生,相當一部分內容要由學生自學。課文分教讀和自讀,練習分必做和選做,自讀課文后的練習尤其可以靈活處理。一本書中要求講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這一點需要明確。教師教學用書僅僅是供教師備課時參考用的,它對課文的評析比較簡略、寬泛,提供的資料較多,而且有時是幾種意見兼收并蓄,教學時要有所取舍。而教學建議更是就一般情況設計的,只是起一個參考的作用,希望老師們在教學時獨立思考,自行設計教學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本書編寫者:王本華、馮丹、顧振彪、趙曉非、溫立三、聶鴻飛、譚桂聲、黃偉、鄧彤、劉蓮英。責任編輯:溫立三。特約審稿:黃成穩。審稿:顧振彪、顧之川、呂達。 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2001年12月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