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七上教學用書:童趣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后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一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后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于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云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后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云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于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云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練習說明 一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么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一;如果一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于堵塞學活之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一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后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云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采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 設題意圖是告訴學生可用簡單的辦法解釋文言詞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初學文言階段只能如此,講多了反而不好。釋文可抄在書上,以便積累。 處理此題可有多種方式:或在讀課文數遍后讓學生試解;或在疏通文意過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較好的教學班也無妨讓學生在預習中作解。 參考答案 1.(1)項(脖子、頸項)為之強。 (2)果(果真)如鶴唳云端 (3)以叢草為林(樹林) (4)興(興趣)正濃 (5)方(正)出神 (6)驅(趕、驅逐)之別院 2.(1)明察秋毫(見“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見“注釋”) (3)龐然大物(體積極大的東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聲跟雷聲一樣,這是夸張的表現方式) 三 背誦全文。 背誦此文,須先讀得正確并粗知內容大意。為此,教師必須作具體指導:(一)通過范讀和領讀使學生能讀得節奏分明,并經過反復練習達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敘事順序,使學生了解各層大意。 要堅持當堂成誦,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練習背誦全文;也可以教讀一段背誦一段。 教學建議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學后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鐘。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教讀本課,擬用70分鐘。建議如下: 1.一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2遍(含教師范讀和領讀),僅需24分鐘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養成一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標,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于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于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之為·強 使之/沖煙/而飛嗚,作/青云·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范背誦。 2.關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一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于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面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注意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濕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夢游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著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于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于“用”,不要講什么介賓短語后置之類的道理。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不僅現在這么辦,在整個初中階段也要這么辦。 3.關于內容點撥 本文著重寫作者的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初一學生讀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一開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后,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導入 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有關資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復,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詳。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蕓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況不明。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后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