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形形色色的生物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生物的特征)[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節課中大家看到的東北虎、烏賊、金魚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課本、石頭等都是非生物。實際上,我們都能對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斷,但怎樣按科學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區別,或者說生物到底有哪些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卻不十分明確。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生物的特征
[合作交流] (從生活出發,對比現實中存在的生物與非生物,得出結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如豬、狗、牛、羊等,也有許多植物如花、草、樹等,這些生物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巖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書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
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引導深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手接觸到燙手的火爐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把手縮回來,這是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盤能夠隨太陽光的照射不同而轉動,含羞草被人或動物碰到時,會自動收縮,這又是為什么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分析)
小結 在自然界中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這就是生物的應激性,[板書(1、應激性)] 應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對刺激和反應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應的變化,包括溫度、光照、聲音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應是指生物體作出的一些行為或行為的改變。如:有人一下子從門背后跳到你面前,這時你也許會跳起來或尖叫,因為這種出人意料的行為使你作出了吃驚的反應。非生物如巖石,無論你怎樣敲打,都不會做出反應的,所以不具備這種特性。
生物除了具備應激性外,還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長”[板書(2、生長)],什么是生長呢?
討論 現在同學們能不能對“生長”一詞作出解釋?能不能舉出一些生物生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點撥] ①生長的概念:生物體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生長是發育的一個特性,生物都能生長和發育。②生長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過生長使體形增大,體重增加。如:小象長成一頭大象,體形增大了,體重增加了,就是生長;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淺到滿則不是生長,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③生物的生長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無限長大的。
[設問] 母豬生下小豬、母雞下蛋、植物結出種子等都是什么現象?大家能不能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能不能說出它的意義?
小結 ①這些都是繁殖現象[板書 (3、繁殖)]。所謂繁殖是指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過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義在于生物通過繁殖能保持生命的連續性,增加生物的數量。②蜻蜓點水、太陽花結出許多種子等都是繁殖現象。
講述 ①小象長成大象,幼苗長成大樹,在這些過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養料,消耗能量,這些都是新陳代謝現象[板書(4、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貫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標志,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②生物的應激性、生長、繁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③生物在新陳代謝中要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