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案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知識目標:
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發生交換的過程。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生物學研究常用的測量和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定的創
新意識。
重點和難點: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教學內容的重組與加工:
本節教材中有一個實驗:測量胸圍差。這個實驗的難度不大,但動作幅度比較大,如果在課堂中全班同學都來做,勢必要影響到教學的正常進行,所以我把這個實驗放到預習時完成。課上只選幾名同學演示,再由同學們對其操作過程進行評價。隨后大家交流各自的胸圍差,并分析得出胸圍差與哪些因素有關。
本節的演示實驗(p、49)改成“建立呼吸模型,探究呼吸過程”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加深對呼吸過程的理解。
本節課還涉及到肺內氣體氣壓變化的知識,這是與物理有關的部分,而初一還未開設物理課,如何把這部分知識很自然的交待給學生?我選擇了注射器。
本節課的技能訓練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請幾位同學上來演示。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一、問題引入
我們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這一聲啼哭意味著呼吸的開始,而且從此每時每刻離不開呼吸,那么呼吸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生:肺)有誰能告訴大家“肺”的位置?(學生描述)此時看p43插圖,講解略。你知道嗎?在生活中,不管你們在忙什么,你的肺都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16次。那么,外界氣體究竟是怎樣進出肺的呢?我們共同來探究: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二、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1、體驗:大家來體驗一把,雙手放在胸部兩側,深深的吸一口氣,有什么感受?(學生體會并描述)
2、評議:對學生描述作出評價,并簡單講解胸廓和肺。
3、感覺器官感受的現象一定準確嗎?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證實呼吸時,胸廓確實發生了變化?(通過學生課前準備,三位男生演示測量胸圍差,其他同學均要作出評價)
4、教師小結:胸圍差大小 因人而異,而且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變化,請學生陳述理由。
5、進一步探究:①我們的體驗,我們的數據都說明了呼吸伴隨著胸廓擴大、縮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②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
6、請學生按課前布置,分小組建立呼吸模型,探究呼吸過程。
(材料:小氣球、大氣球、剪刀、線繩、塑料瓶)
7、學生觀察模型,指出模型中代表胸腔、膈、肺的結構,并描述現象。
三、小結呼吸過程(寫在黑板上)
肋間肌 膈肌 胸廓 肺 肺內壓 氣體變化
吸氣: 收縮 收縮 擴大 擴張 下降 外界氣體進入肺
呼氣: 舒張 舒張 縮小 回縮 升高 肺內氣體向外排出
接下來,大家想一想哪些生活現象可以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解釋?
(聯系生活,舉例說明)
你們想知道一次深呼吸所能呼出的氣體量嗎?(即肺活量)
(有請三位女生演示,其他同學給以評價)
除此之外,你還有其他方法嗎?(積極思考,以培養創新意識)
總結:外界氣體進入肺以后,又怎樣運到全身各細胞呢?下節課繼續探究。
作業:隨堂設計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