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食物鏈》導學設計
第1節 食物鏈 (第1課時)
一、設計思想
本課時教學基于“做中學”的教學理論,以問題為中介,以活動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核心,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設置,組織有效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引導學生不斷用問題解決的行為探究方式和科學的事實理由尋求對問題的解決;學生則通過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獲得“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學習實效。在激發學生思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食物鏈”是蘇科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材“第6章 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第一節內容,在學習了“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的基礎上學習“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本節第1課時內容包括2個“分析活動”。第一個是“分析農田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學生通過卡片“接龍”活動,分析農田生態系統中6種動植物之間“誰吃誰”的關系,建立食物鏈的概念,了解食物鏈的基本特點。第二個活動是“分析食譜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通過分析我們日常的食譜,引出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使學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也處在一個個復雜的食物鏈中。教材信息庫中“生態農業”的設計,呼應了前面的知識內容,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2. 學情分析:初一學生一方面知識儲備少、形象思維能力弱,利用圖片和錄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符合初一學生的學習特點;另一方面,他們合作意識欠缺,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利用卡片“接龍”游戲,活躍了他們的思維,符合初一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了解生物之間普遍存在攝食與被食的關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以及食物鏈的特點。
(3)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2. 能力目標
(1)通過分組活動,學生嘗試畫一些比較簡單的食物鏈。
(2)通過交流討論,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科學自然觀,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動物。
(2)主動參與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4.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建立食物鏈的概念。
四、教學策略
以“做中學”→“學中用”→“用中思”為線索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板塊逐一實現教學目標。在“做中學”板塊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卡片接龍”游戲,引導學生發現食物鏈,認識食物鏈的一般特點,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食物鏈。在“學中用”板塊中,引導學生以午餐食譜為分析素材,應用已學知識,書寫出含人在內的食物鏈中,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在“用中思”板塊,簡要通過正反兩方面事例的分析,滲透利用食物鏈知識造福人類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教育。
在每個板塊活動中,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入手,確立盡可能地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思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膽假設、活動驗證,體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同步學習到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