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教案
詳細介紹:第六章第三節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教案教學目標
1.理解受精和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
2.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3.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4.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①“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②“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后,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極核就要發育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育的過程,子房發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因此,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過程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
2.雙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也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2)如前所述,雙受精過程和子房發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引言:上節課講的內容是“開花和傳粉”。所以,教師在講新課前,可以先復習提問如①什么叫開花?什么叫傳粉?②傳粉的方式有幾種?③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可以這佯說:“不論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了,下一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有的學生會接著教師的話說出:“形成果實,形成種子。”教師馬上又可接著問:“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是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寫出課題)
2.關于“受精的過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首先,使學生弄清楚子房內部的結構。教師最好能邊畫板圖邊講解:雌蕊的子房中間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頂端、側面或底部)。胚珠中間有一個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個較大的細胞,叫卵細胞。胚囊中間的部位還有兩個極核。
教師畫制的板圖要很規范,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勾畫出子房各部分結構和名稱,與此同時,學生會學著教師的板圖畫。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繪制生物圖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會加深學生對子房結構的記憶。
然后,再講解受精的過程。受精的過程應包括三個步驟:第一,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第二,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