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經驗和實驗觀察,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撥啟發,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功能。
2. 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3. 解讀血常規化驗單,了解貧血、化膿和傷處血液逐漸凝固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感知血液是體內物質運輸的工具。
5. 關注艾滋,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和關愛他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
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血液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人血永久圖片,顯微鏡,收集幾分血常規化驗單,制作有關血液的課件,指導學生排練小品,上網查找有關資料。
學生:查閱有關血液方面的有關資料,預習課本相關知識,排練小品。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有關血液方面的疾病資料以及相關問題。(采用生動的事例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涉及課堂質疑,已啟動學生的思維)
學生討論項內容,從而引出要想知道確切答案,必須的近距離接觸血液,導入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
(大屏幕投影本節標題)
二、從討論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新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59頁資料分析、討論)(采用討論的形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多媒體演示)血液分層現象及分層圖。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試管中血液分為幾層?各層什么顏色?各層的比例大致是多少?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為什么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帶領學生復習組織的概念)
學生認真觀察,積極討論課本60頁的討論題,得出結論。回答如下:血液由三個部分組成:上層半透明的液體,叫血漿;下層深紅色的部分,是紅細胞;還有上下層中間的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部分應該是白細胞和血小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師:對同學預習充分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其繼續探索其中的奧秘。由此引出對血漿的認識。
(角色扮演)一名同學扮演血漿(以第一人稱介紹出血漿的組成,各部分的含量以及血漿的特點和功能)。
我是血漿,我的90%是水,所以我是半透明的液體,血漿蛋白約占7%。另外,還有一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重要物質,就是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大約占3%左右,別看我有用物質含量非常少,但我的作用卻不容忽視,我能運載非常重要的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同時多媒體演示血漿的成份組成)
師總結:所以有人把血漿稱作物質運輸的載體,我們對血漿有了全面的了解,就應該在平時注意多補充有關物質,保證其正常發揮。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血細胞。
(小品表演)驗血(一名同學扮演患者,一名同學扮演醫護人員,展示驗血過程,完畢后,給患者一張化驗單,當然是事先準備好的。)
小品表演完后,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給每位同學分發化驗單并對學生提問:為什么這張化驗單能作為醫生為你診斷疾病的依據呢?檢驗的醫生在顯微鏡下到地看到了什么呢?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