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的形成 》教案
《近視的形成 》教案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近視的形成》這節課是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合理用腦 高效學習》,第一節《信息的獲取》的第二部分。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近視的成因,是對前一節知識的遷 移運用。另外,新教材更加關注知識的實用性。為了強化用眼的衛生保健意識,新教材單列一節課探究近視的形成,這對學生愛眼、護眼具有很好的導向意義。所以本節課既是知識重點,又很有應用價值。教師應該重視它。
2、教學重點、難點
新課標強調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節教材所要探究的主題是近視的形成。重點及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設計并實施實驗,從而探究出近視的成因,并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目標:
⑴知識性目標:
說出近視眼的成因、預防措施及近視、遠視的矯正原理。
⑵技能性目標:
① 嘗試班級近視率的調查。
② 運用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視的形成”。
③ 使用課內外資源和網絡工具,查詢“近視的危害”。
⑶情感性目標:
① 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② 形成實事求是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③ 確立結 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④ 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二、教法選擇
1、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以實驗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充分體現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實驗性學科。同時設計了課下調查、查閱資料等學生自主活動。這些教法的優勢在于教師充當指導者,始終 使學生主動活動,積極思考。既提高了學習興趣, 又利于知識內化理解,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材處理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部分內容安排1個課時。為更好的完成教學目的,我將學生調查本班近視率、查找近視危害的資料兩個活動安排在課前進行,以便課上給重點內容探究“近視的形成”留出充分的時間。
3、教學手段:
采用實驗探究手段,它既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同時采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有關的生理過程、圖片等。
三、學 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認知發展處于由具體向抽象過渡,形象思維仍占優勢,因此教學中采用“凸透鏡成像”實驗讓學生自己來模擬出近視形成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將一些抽象過程直觀化、形象化地演示出來,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
初一學生還沒系統地學物理知識,對較難的光學知識需要教師深入淺出講解。如透鏡的折光能力可類比筷子放在水里的現象。學生的生物學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在探究教學中既要照顧全局,更需注重個別輔導,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2、 學法
(1)學生通過課前調查近視率,學會怎樣去調查,怎樣去統計。
(2)學生通過查找有關近視危害的資料,學會利 用課內外資源和網絡工具搜集信息。
(3)實驗探究將教法與學法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嘴表達,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