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的形成 》教案
(4)認真觀察多媒體課件理解抽象知識,逐步發展抽象思維。
四、教具準備:
實驗器材:兩個度數不同的雙凸透鏡、一塊白紙板、一支蠟燭、兩個近視鏡片、一個遠視鏡片、火柴等;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教師活動:出示本班學生課前的近視率調查統計表來創設情景。
學生活動:結合課下檢查視力的情況,觀察表中的統計數字并思考。
(教學意圖:根據學生心理,從現實情況的緊迫性,引起學生思考。)
2、實驗探究[來源:第一范文網]
⑴發現問題
教師活動:看了統計結果后,你有什么疑問產 生嗎?
學生活動:近視后為什么看不清遠處呀?近視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 有這么多人患近視?得了近視會怎么樣?怎樣才會不得近視?
(教學意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并激發出強烈的探究欲望。
⑵分析問題
教師活動:我們先來探究近視是怎樣形成的?探究這個問題你需要運用哪些知識?出示課件:視覺 的形成。出示表格:正常眼看清近處和遠處物體的原理。
學生活動:回憶視覺的形成,正常眼看清近處和遠處物體的原理。
(教學意圖: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輔助學生回憶)
⑶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看不清遠處物體時,物象落在哪里了?”
學生活動:學生提出兩種假設,ⅰ物像落在視網膜前,ⅱ物像落在視網膜后。
(教學意圖: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發散思維,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從不同角度做出可能的解釋。)
⑷設計實驗
教師活動:引導回憶,回想課前檢查視力時,檢查的結果因人而異,那么不同人在檢查過程中有沒有不改變的關系呢?教師出示實驗技能卡:單一實驗和對比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視力表不變——物體不變;學生閱讀思考本實驗設計方向是對比實驗,單一實驗,還是兩者都有?
(教學意圖:學生的生物學基礎參差不齊,設計實驗有一定難度。為突破難點,教師從科學實驗角度出示技能卡。)
⑸實施實驗,驗證假設
教師活動:此處為各小組準備配鏡所用的近視鏡片兩個、遠視鏡片一個,便于確定哪種是近視眼狀態。也可驗證近視鏡度數深淺對物像清晰度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參照課本的“探究竟”、“小辭典”,設計實施實驗。教師要求各小組(以前已經分好每組4人)分工合作,作好實驗記錄。
教師活動: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照顧全局,更需 注重個別輔導,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活動:首先明確——蠟燭到凸透鏡距離不變:
① 當同一個凸透鏡改變白紙板位置時,學生設計的方案:白紙板后移→ 物像模糊;白紙板前移→ 物像模糊。分別添加近視鏡片后,使哪種狀態的物象變清晰了?
②當白紙板不動,換凸度不同凸透鏡時,
學生設計的方案一:用凸度小的凸透鏡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大的凸透鏡代表近視眼
學生設計的方案二:用凸度大的凸透鏡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小的凸透鏡代表近視眼
然后用近視鏡片驗證哪個方案會變清晰?
(教學意圖教師不做統一講解,只是巡回指導,面向小組,面向個體。幫助學生學會相互尊重,在協調與激勵中開展探究。)
⑹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教師活動:組織各小組討論,后選代表匯報自己組的實驗方案與實驗現象,出示自己的記錄表。此時教師以鼓勵為主,同時允許學生出錯,讓他們吃一踐長一智。但對不正確的現象結論也要分析原因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