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導學案北師大版
教師:這一活動通過一個叫反射弧的結構來完成的。那么,什么叫反射弧呢?
(學生:回答多種。)
教師: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叫反射弧。這種神經結構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反射弧的結構。
(學生:多種回答。)
教師: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組成。
反射弧的功能是什么?反射弧是怎樣完成反射的?
(學生:多種回答。)
教師:完成反射。
其中: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傳入神經:傳導沖動到神經中樞。
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沖動后產生新的神經沖動。
傳出神經:把新的神經沖動由神經中樞傳到效應器。
效應器:接受沖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
教師:請同學談談“膝跳反射”是怎樣完成的?
(學生:學生分析。)
教師:講解(播放動畫)。
教師:根據反射弧的結構和功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完成。
(學生:舉例分析。)
教師:點評。
教師:總之,在完成反射時,反射弧的五個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個部分受到損傷,都會產生調節障礙,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條件。
課外活動:收集日常生活中,反射弧的某些結構受損而產生調節障礙的資料。
教師:反射通過反射弧來完成,通過反射弧完成反射所用的時間很短,究竟完成一次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呢?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問題三。
探討問題三: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即一 次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
教師:由于通過反射弧完成反射的時間很短,單獨測試一次反射所用的時間很困難,因此我們通過下面的分組活動來完成。
課堂小結:
1、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
2、完成反射的結構——反射弧。
(1)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功能:完成反射。
3、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時間。
布置作業:
1、根據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設計實驗加以驗證。
2、在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時間的活動中,如果測試組人數增加或減少10人,你認為測試的數據方面有變化嗎?通過活動加以驗證。
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實際生活引入,讓學生覺得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克服了本節內容抽象的困難,精心設計了教案和學案,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 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合理利用動手操作,多方位刺激學生感觀,課件精彩,操作合理,順利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以情感評價為載體,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教師應注意多對學生活動的指導,鼓勵學生與人合作,學會表達與交流,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生活動,與學生共同體驗活動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