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通過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能造成不良影響。
②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③發展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
②怎樣設計科學的探究方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h試紙,配制ph為4的硫酸溶液,清水,燒杯,紗布,大培養皿,提醒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學生:準備食醋,當地的雨水,小麥的種子,查閱資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實例,準備廢電池的浸出液,當地的土壤(非酸堿性的),設計科學合理的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課時分配 2課時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復習探究的一般過程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教師所舉的例證,分析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舉例指導并幫助學生歸納探究的一般過程。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①配制雨水模擬液(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于5.6)
②對比實驗
③收集數據
④分析數據,討論交流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實驗方案。
活動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別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
活動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
方案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芽率。(若當地雨水為酸雨,則可用ph為4的食醋液與自然酸雨做對比實驗)
方案二:分別用硫酸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并與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對比。
一周內不斷觀察各方案中小麥種子的發芽狀況,最后列表收集各組數據。
各小組分析數據,討論結論并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證;思索今后我們應該怎么做?
與學生共同探討怎樣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擬液,尤其要告訴同學濃硫酸對皮膚有嚴重的損傷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擬液?指導學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組實驗以減少偶然性;
指導學生把各個培養皿貼上簽標號以免弄混;
啟發學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選擇對比液的科學依據。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指導學生收集數據的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①準備實驗溶液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活動二:破碎廢電池浸泡出的稀釋液。
活動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幫助確定科學探究方案;向學生講解制備破碎廢電池稀釋液的注意事項。②對比實驗方案一:分別用破碎廢電池的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并測定發芽率。
方案二:把小麥種子分別埋在用破碎廢電池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測定發芽率。(若當地雨水不正常,用ph為5.6的食醋雨水模擬液代替)
指導學生做好對比實驗,處理好實驗后的廢棄物。③分析并整理、交流數據 列表收集各組數據,然后各組間交流并談談實驗后的感想。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收集數據并進行環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