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排泄教案
詳細介紹:第七章排泄教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礎知識。
2、掌握腎臟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知識。
3、了解輸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豬腎的內部結構,通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和膀胱的剖面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2、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體內有著非常完善的自身結構——泌尿系統,同時也使他們領悟到排泄這一生理過程是人體內保持清潔、使生命充滿生機活力等美好狀態的前提。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章的重點是排泄的概念,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因為:
(1)學生對排泄的概念常常有不確切的認識。他們從大眾傳播媒體得知排便、排尿都是排泄,這種錯誤認識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若學習了人體生理衛生還不能扭轉這個錯誤認識,不懂排泄的正確含義,本章的學習就失敗了。故排泄的概念是重點。
(2)腎臟是尿液形成的結構基礎,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徑。本章的主題是排泄,主要介紹泌尿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故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是重點。
2.腎單位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是難點。因為:
(1)腎單位結構復雜,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條件的學校,給學生創造在顯微鏡下觀察腎臟切片的機會,學生也很難找到完整的腎單位。而腎單位是產生尿液的結構單位,是看不到卻很重要的關鍵知識點。突破腎單位這個難點可以為尿液的形成打好基礎。
(2)尿液的形成過程難度更大。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與成分;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終尿形成與成分。這里必須讓學生明白腎單位中血液的來龍去脈和尿液的產生與排出途徑,也就是說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讓學生理解看不到的結構與其功能確有難度。
建議教師設計一些直觀教具,使學生“看到”腎單位的重點結構,如腎小球、腎小囊。可以將教參中p.108的表中原尿與終尿的主要成分給學生,幫助學生分析尿液的形成過程,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突破這個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章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入新課:回憶呼吸的全過程。
設疑:呼吸全過程的最后一步,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將血液中的氧供給了細胞,氧進入細胞去做什么?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總是比動脈血多,這些二氧化碳是從哪里來的?
解疑:原來,人體通過消化、吸收得到的營養物質,在細胞內被利用。其中,有機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參與。有機物分解消耗了氧,產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課題:有機物的分解還產生水、尿素等其他廢物(當然,有些廢物能在體內“變廢為寶”,不宜稱為廢物)。這些物質通常被稱為代謝終產物。它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排泄。
2.比較排泄與排便(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應盡可能少給或不給專業性較強的名詞術語,故不宜給排遺的概念)的區別,理解排泄的概念。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在身體的什么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