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排泄教案
活動(1),讀書與思考。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xù)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兩個階段中被濾過和被重吸收的物質分別是什么?
②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用相適應?
③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④參看下表,思考:血漿與原尿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原尿與終尿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終尿與血漿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⑤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活動(2),小組討論思考題。經過討論,請一個代表完整敘述尿的形成過程,其他組員補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討論中能提出與泌尿系統(tǒng)有關的其它問題,鼓勵同學提問,提倡組內互助。
活動(3),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指圖(或投影片)講述尿的形成過程。教師點評。
4.以小組活動的學習方式,學習尿的排出。
①參看泌尿系統(tǒng)模式圖,了解尿的排出路徑。
②觀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圖,了解尿液排出的機制。重點學習膀胱壁的結構(平滑肌)與功能(貯存尿),尿道括約肌的收縮與舒張,從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過討論,了解排尿的意義。
5.通過小組討論,學習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學習的目的重在指導自己日常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6.小結:請學生概括尿的形成過程和尿的排出。
【板書設計】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義和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
1.意義:①排出廢物②調節(jié)水鹽含量,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生理功能
2.衛(wèi)生:①適量飲水②及時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潔
小資料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的研究歷程:
1844年,德國生理學家c.ludwig對尿的形成做出假設,認為腎小球的作用可能是機械性過濾,即由于腎小球中的血液壓力高,血中能透過膜的小分子穿過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的壁而進入腎小管。并推測,若能取得腎小囊中的液體,其成分應與血漿一樣,只是沒有血細胞和血漿蛋白。但限于當時的條件,此假設未能得到驗證。
1920年,a.n.richards用蛙和蠑螈做實驗,獲得了成功。他用玻璃微管直接插入蛙和蠑螈的腎小囊,取出了其中的液體(即原尿),分析了其成分。實驗的結果與c.ludwig的預期一致,該液體中所含的溶解物質與血漿相同,基本沒有蛋白質大分子。
a.n.richards還證明如果腎小球的微血管壓升高,濾出液的體積就要增加;反之,濾出液的體積也要減少。濾出液的變化與腎臟耗氧量無關,即濾出液的形成不是由于腎小球和腎小囊的主動運輸所致。這些證明c.ludwig的過濾假說是正確的。
2.腎小管重吸收作用的機制:
重吸收主要發(fā)生在腎小管的近曲小管。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和大量氯化鈉都被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吸收,并轉移到附近的血管中去。重吸收是逆濃度梯度進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腎小管的上皮細胞中線粒體很多,可以保證atp的供應。
實驗證明,腎組織的耗氧量比心肌的耗氧量大,可見,腎臟作功比心臟還要多。若切斷腎的供氧渠道,重吸收馬上停止,但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仍能進行。這說明,原尿的形成過程是單純的物理過程,而腎小管的重吸收則是耗氧的主動運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