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教案
對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用實物投影儀投影第25頁的圖,要求學生在觀察后畫好食物鏈,討論教材上的兩道題。主要讓學生弄清兩點:一是生物之間有吃與被吃的關系;二是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對于進一步探究,由于時間關系我安排學生課前完成,在課堂上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畫的有關自己的食物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是食物網中的一員,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生物,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這個過程鍛煉學生聯系生活的能力。
在學生對生態系統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樣的生態系統容易被破壞?什么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為什么?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課前學生已經搜集了很多關于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學生通過相互交流,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學會搜集分析資料,通過交流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環境聯系起來。我還準備給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質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這類事件更有說服力,能從情感上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設計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
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組成。
2.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3.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教學難點 1.理解生產者這一概念。
2.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是有限的。
教法設計 1.多媒體教學法。
2.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
3.啟發式教學法。
學生課前準備 1.課前預習第22—27頁。
2.課前學生記下自己當天所吃的食譜,寫出每一種食物分別來自哪一種動物或植物。另找一張紙列出這些生物名稱以及這些生物還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頭連成一個食物網,別忘了寫上自己的名字。
3.搜集和分析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實例(可從報紙上剪取或查閱資料)。
教師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資料及圖片。
2.制作簡單的課件(含搶答題)。
3.多媒體教學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板書結構(略)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第22頁)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