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微生物
指出霉菌多數腐生也有營寄生生活的。如有的人皮膚上出現一塊“白斑”,這“白斑”就是由霉菌引起的。但霉菌對人類也有好處,如利用霉菌制霉豆腐,從青霉中提取青霉素等。
(二)食用菌
觀察“磨菇”,指出磨菇也是一種真菌,我們把象磨菇一類的可食用的真菌稱為食用菌,常見的有香菇、磨菇、木耳、金針菇等。出示掛圖,請學生看第10頁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課本內容,并弄清楚放在桌上的磨菇(或金針菇)的各部分結構名稱及作用。
請一個學生指著新鮮磨菇(或金針菇)講一遍各部分結構和功能,以鞏固有關知識。
(三)真菌
問:這節課學了哪些生物?學生回答后指出這些都屬真菌。
出示常見真菌比較的投影片
常見真菌比較表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繁殖、與人類關系
(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師講解:細菌和真菌統稱為微生物。因為它們大多營腐生生活,能把動植物的尸體及排遺物分解,使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因此又稱分解者。再根據課本圖1-17講解自然界中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循環,從而說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五)課堂小結
教師根據板書小結。
【小資料】
青霉素的來歷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葡萄球菌時,青霉孢子偷偷地溜進了培養葡萄球菌的培養皿中。不久,培養基的表面除了青霉周圍外布滿了葡萄球菌。弗萊明分析出,青霉能夠分泌一種殺滅葡萄球菌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叫做青霉素。可惜的是,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四十年代初,醫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活了一位患有敗血癥的危重病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青霉素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成千上萬的傷感病員得救了。為此,弗萊明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教學反思
從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腐臭入手,使學生認識到還有一類生物,是我們肉眼觀察不到的,它們就是微生物。引導學生借助放大鏡,觀察菌落,再呈現細菌的三種形態掛圖,使學生從己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對細菌的形態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從發霉的面包到近距離拍攝的面包霉和使橘子腐爛的青霉等,直至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食用菌:蘑菇、金針菇、木耳、猴頭等真菌。把真菌和細菌進行了比較,得出了真菌概念,區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細菌和真菌對人有利有弊,我們要消除對它們的偏見。聯系實際,讓學生討論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條件(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課外小組先做這個實驗,并通過錄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并研究食物的保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