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生物(通用5篇)
形形色色的生物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通過觀察區(qū)別生物與非生物,舉例說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初步具有觀察、判斷、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相關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合作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生物的特征的知識,初步形成樂于探索的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設計思路〗
本節(jié)教材的編寫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從學生的體驗出發(fā),通過插圖描述生命現(xiàn)象,引領學生體會生物的基本特征。本節(jié)課在設計意圖上力求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取學校附近池塘里的水樣,通過觀察一滴水中的生物,讓學生研究自己身邊的生命現(xiàn)象,從而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學中不直接告訴學生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而是組織學生根據(jù)教材及教師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媒體展示、實物展示等),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學中盡量多地收集一些圖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交流來豐富拓展知識。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鍛煉他們的語言、思維和想像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散思維能力及利用相關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是:關于教材中所提到的生物的四點特征,只需要通過實例讓學生了解以增強感性認識,能夠利用這些特征區(qū)別生物與非生物,而為什么會有這些特征則不需要展開來講。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生物知識,認識和熟悉一些生物。有些學生還飼養(yǎng)過小動物、養(yǎng)過花草、參觀過動植物園等。一些學生通過閱讀書籍、看電視等途徑已經能夠初步判斷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對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難表達清楚。
〖教學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石、水、土等將大自然打扮得生機盎然,絢麗多彩。那么我們如何來辨別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尋找生物的共同特征。
下面請同學們看從西虹橋下取來的一燒杯水,我吸取一滴水,滴在載玻片的中央,加上蓋玻片。放在顯微投影下,請同學們觀察、討論,并說一說從中你看到了多少種生物?你是如何區(qū)別生物與非生物的?
“我看見了6種生物,但我不認識它們,我認為能運動的都是生物”,一名學生回答。
“我認為老師在移動載玻片時,對震動有反應的都是生物”,另一名學生回答。
“大家說的似乎有一些道理,根據(jù)你們的觀點,我們來判斷下面兩幅圖中(機器狗和蘑菇)哪一個是生物?”
“當然蘑菇是生物,”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我馬上說:“按照同學們的觀點,能運動的是生物,那么機器狗應該是生物而蘑菇應該是非生物。”
這時同學們沒了主意,急于想知道什么是生物?
我說:“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體,怎么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有生命呢?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生物,那么我們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征?(不說外貌特征)請小組討論。”
同學討論后回答:“人可以從小長大”“人有壽命,可以生老病死”“可以呼吸”“可以睡覺”“可以生兒育女”“需要營養(yǎng)”“可以吃飯、喝水”“可以排出廢物”“可以運動”等。
我接著問:“人怎樣呼吸,怎樣獲得營養(yǎng)?其他生物能呼吸嗎?它們怎么生活?”
一名學生說:“我認為其他動物和人一樣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不呼吸。”
另一名學生馬上糾正說:“我看過《十萬個為什么》,那上面說‘植物也跟動物一樣呼吸,不要在臥室里養(yǎng)太多的花,夜晚花和人爭奪氧氣,使人憋悶。’”
有同學接著說:“動物是靠吃其他的生物生活的,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食物’養(yǎng)活自己。”
我說:“生物在生活過程中,在獲取營養(yǎng)的同時,還要產生許多廢物,并通過各種途徑排出體外。你們知道動物和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嗎?”
在師生共同交流互動中討論歸納出動物通過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廢物;植物通過落葉、呼吸等方式帶走廢物。
我接著說:“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體要從外界吸取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把它變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時將身體的一部分物質分解,將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新舊物質的更新,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只有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才能表現(xiàn)其他的特征。”
“生物還有哪些特征呢”,我問(利用多媒體演示:草履蟲應激性實驗;水螅受刺激縮成一團的實驗等)“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想一想這說明生物有什么特征?”
一個學生肯定地說:“我看到一側培養(yǎng)液旁邊放鹽粒后,草履蟲都游到了另一側培養(yǎng)液中。”
另一個同學接著說:“我看到用針輕輕碰水螅,它就會縮成一團。”
我追問:“為什么會有這些現(xiàn)象呢?”
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鹽對草履蟲有刺激,對它生活不利,所以它逃走了。”
另一個同學接著說:“針對水螅有刺激,所以它會縮成一團。”
我接著說:“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現(xiàn)象?”
有同學說:“我用小木棍碰過蚯蚓,它的身體馬上收縮。”
另一個同學說:“我知道含羞草的葉受到觸動會自然下垂。”
還有個同學說:“向日葵的花盤隨著太陽轉。”
我說:“通過以上的實例,你們認為這些現(xiàn)象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馬上回答:“它們對外界刺激都有反應。”
我高興地說:“同學們歸納得太好了,我們把生物遇到外界刺激作出有規(guī)律的反應,叫做應激性。生物有應激性,大多數(shù)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植物的應激性明顯,植物的應激性通常表現(xiàn)在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方面。”
下面我們再看一段vcd短片。 片段內容:1.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粒種子萌發(fā)、生長、開花結果、繁殖的過程)。2.一些生物的繁殖方式(細菌、真菌、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一些動物的繁殖方式)。“同學們通過觀察,你們看到哪些現(xiàn)象?”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一粒小小的種子能萌發(fā)成幼苗并能由小長大”“一個細菌能形成兩個細菌”“我看到蛇和龜靠下蛋來繁殖后代”等。
通過以上的學習,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具有生長和繁殖后代的特征。
師生互動總結出生物的一些特征: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繁殖。
我說:“下面我們打開書看看科學家的觀點。”看到自己的觀點跟科學家的基本一致,學生們非常興奮!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歸納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們辨別生物與非生物的依據(jù),下面請同學們觀察屏幕上各圖,指出哪些屬于生物、非生物?并說明理由。
通過兩節(jié)課的學習與交流我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學到了如何與人合作學習”“我知道了怎樣調查”“我感覺到正是有了生命世界才變得精彩”“我知道什么是生物與非生物”“我們以后要好好保護生物”等。
〖教學反思〗
每堂課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這堂課后,我又一次感覺到教師只是學生學習中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教師的作用體現(xiàn)在教會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獲得知識的方法。這節(jié)課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讓他們通過觀察來整理、獲取信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如:學習生物的應激性特征時,學生看完教師提供的素材后,引導他們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例體會生物的應激性特征。同時,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習新陳代謝問題時,讓學生以自己為例討論其具有的特征。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出發(fā),會使他們討論時產生興趣、有的放矢。課堂中給學生設置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討論活動,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再者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可以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增進友誼和了解,培養(yǎng)團結友愛、與人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真正做到百花齊放。
〖教學點評〗
千差萬別的生物與非生物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如何讓學生去區(qū)別生物與非生物,如何把握生物的特征呢?我覺得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有很多獨到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①符合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要求教學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而本節(jié)課的設計和實施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物的應激性時,先通過播放草履蟲應激性實驗、水螅受刺激縮成一團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生物應激性的現(xiàn)象。然后讓學生根據(jù)經驗舉出生物應激性的一些實例,通過這些現(xiàn)象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應激性的概念。這樣從現(xiàn)象出發(fā)、從特殊的個例出發(fā)、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引用了大量身邊的鮮活實例,從微觀到宏觀,經過大量感性材料的積累和比照,總結抽象出生命的一般特征。
②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我們從教學過程中感覺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拥靥骄俊T谙嗷ソ涣饔懻摰倪^程中汲取并豐富著各自的經驗,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資源的開拓者,由獨立的學習單元變成相互聯(lián)結的學習者共同體,而教師則轉變?yōu)橐粋引領者、促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在對自然事物的認識中產生對自然的興趣與熱愛、對生命的熱愛,學生在課上、課下體驗著合作交流的快樂,課堂上所呈現(xiàn)的豐富內容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真正地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精彩,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生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形形色色的生物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
(1)概述生物圈的范圍;
(2)舉例說明生物的多樣性。
2.能力:
(1)嘗試運用統(tǒng)計、處理數(shù)據(jù)的能力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2)通過討論、交流,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2)愛護生物,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3)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4.重點與難點:
重點:(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學生統(tǒng)計和處理數(shù)據(jù)。
5.教學思考:
關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通過多種媒體都有一些了解,我的設想是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學生接受探究教學的思想,并且把新課標倡導的“人與生物圈關系”的主線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培養(yǎng)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形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生物圈中地位平等的一員的觀念。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是生物學的第一節(jié)課,課的形式、風格將影響到以后的教學。課的開始使用課件導入生物圈的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討論和閱讀課文,學生能整理出生物圈層的相關知識,并為學習生物多樣性埋下伏筆。接下來的教學利用初一學生愛表現(xiàn)的年齡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積極思考、討論,將學生腦海中原有的零散的生物學知識系統(tǒng)整理為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并統(tǒng)稱為生物多樣性。在教學中,注意貫穿“人與生物圈”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把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的教育貫穿始終。
通過學生的統(tǒng)計、討論、發(fā)言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分析能力、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節(jié)課涉及較多的生動、真實的自然和生物圖像,所以我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通過大屏幕展示課件,效果很好。
學生是城市生源,通過各種渠道對生物和生物現(xiàn)象已有一些了解,與本節(jié)課的知識有較多重合,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比較容易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校位于新課程實驗區(qū),初一的學科均選用新課程標準的實驗教材,所以在生物課中進行探究教學具有良好的學習背景。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軟件,準備一個地球儀。
〖教學過程〗
導入
師: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藍色的星球,那里就是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有無數(shù)的生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
學生觀看課件并討論。
師: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呢?
(討論發(fā)言)
生:有草原、河流、森林、蔚藍的天空,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美麗的動物和植物……
師:大家觀察得非常仔細。我想請大家討論一下,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生:(討論后發(fā)言)不是,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沒有生物。比如:在大氣層的最頂部、火山熔巖里、在地球的最里面……
師:(教師拿出地球儀,一邊指點一邊講解)講得非常好。可見,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范圍的。現(xiàn)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空間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么名字好呢?
學生討論后,有的同學說出了“生物圈”這個名字。
一、生物圈的知識
師:大家覺得“生物圈”這個名字怎么樣?
生:(討論)我們覺得“生物圈”這個名字很恰當。
師: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空間,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那么,你們知道生物圈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嗎?
(閱讀課文并討論)
生: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天空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海平面下約10千米的深處,生物圈的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師:回答非常正確。那么,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當中,不同的生物生存的位置不一樣。毛主席有一首詞中說“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很明顯,不同的動物生活在生物圈不同的層次中,我們的生物圈到底可以劃分為幾個圈層呢?(提示:大家可以根據(jù)生物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來劃分)
(學生討論)
師: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生:我們認為有的生物生活在天空中,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所以生物圈應該劃分為三個圈層。
師:具體地說一下這三個圈層的范圍。
生: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巖石圈的表面。
師:非常好,地球上我們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就包括這三個圈層。
二、物種多樣性
師: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從幼嫩的小草到參天的大樹,從水中的游魚到天上的飛鳥,從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到海洋中龐大的藍鯨,從栽培的瓜、果、蔬菜到馴養(yǎng)的雞、鴨、貓等動物,以及我們人類自身,都是生物。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病毒等。你們知道在生物圈的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嗎?我們來做一個活動,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試著將你熟悉的這個生物圈層的生物名稱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伙伴交流一下,去掉重復的,統(tǒng)計你們小組總共列出多少種生物。詳細的要求請大家看教材第8頁。
(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
教師來到同學中間,幫助解決學生統(tǒng)計過程中的問題。
學生分組敘述(略)
師:原來大家知道這么多的生物,看來大家平時都非常善于觀察,非常熱愛大自然。下面我想請同學們對本組代表的生物圈層內生活的生物做一個表述。
生:大氣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頂部,生活的生物有鳥類、會飛的昆蟲,還有漂浮在空氣中的細菌等。
師:原來大氣圈中有這么多的生物啊!
生:水圈約占地球表面的70%,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生活著魚類、微小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師:水圈也是“藏龍臥虎”,生活著那么多的生物,那是不是水圈的所有地方都有這么多的生物呢?
生:(討論)不是。
師:在水圈的哪個部分生活的生物多呢?
生:(討論)應該是在水圈的表面。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水圈中的生物大都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內的水層中。我們把海洋稱為“生命的搖籃”,就是因為最早的生命出現(xiàn)在海洋中。下面我們說說巖石圈的情況。
生:巖石圈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賴以生存的主要場所。在這個圈層中,有我們熟悉的各種陸生動物和植物,還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我們人類也生活在這個圈層。
師:剛才,三組同學分別對生活在生物圈不同圈層中的生物進行了概括,講得非常好,可見我們同學的知識都很豐富。既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請大家從教材中提供的科學資料里找一下,生物圈中有多少種生物呢? 地球上曾經生活過多少種生物呢?
學生閱讀課文(有的邊看邊畫),討論。
生:有記載的或命名的共有200多萬種。
師:這么多!
生:但是我看報紙介紹,每年有上萬種生物滅絕。
師:是什么原因,你能給大家分析一下嗎?
生:大多數(shù)是因為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而滅絕的,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生物。
師:算上已經滅絕的生物,地球上曾經出現(xiàn)過多少種生物呢?
生:地球上曾經出現(xiàn)過10億種左右。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有人說“人類是地球上其他生物的主宰”,我想請大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不對,我們人類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樣,都是生物圈的一員,地位是平等的。
生:老師,我有不同意見。
師:請談一下你的觀點。
生: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砍伐樹木、捕殺動物,人類甚至可以滅絕任何一種生物,難道我們還不是主宰嗎?
師:大家對這個觀點怎樣看呢?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
(討論后發(fā)言)
生:只能說明人類以前只顧自己發(fā)展,破壞了許多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導致了許多生物的滅絕。我還看過關于恐鳥和旅鴿的故事,它們都是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滅絕的。
生:我認為表面上人類好像可以為所欲為,甚至滅絕一種生物,但許多個體微小的生物如細菌、病毒,我們就沒辦法戰(zhàn)勝它們,比如“非典”病毒。
生:還有,由于許多鳥死亡了,很多地方都暴發(fā)了蟲害,農民就給莊稼噴灑大量的農藥,而好多農藥對人都有害。
師:也就是說,最后受害的是我們自己。
師:剛才同學們的討論和發(fā)言讓我們很受啟發(fā),我們人類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一定不要危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我們和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同學們在生活中更應該愛護其他生物,別忘了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地球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員。
師:生物圈中的物種具有多樣性,有的我們非常熟悉,有的我們也早有耳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屏幕,再來欣賞一下和我們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的美麗的生物。
(播放課件,展示多種生物的美麗圖片)
(學生仔細觀看,不時發(fā)出驚訝的聲音,遇到自己熟悉的生物還禁不住小聲說幾句。)
三、遺傳多樣性
師:地球上生活著這么多的生物,大家也看到了,同樣是菊花,花的顏色、形狀都各不相同;而我們大家熟悉的動物――狗,也是種類繁多,這些都說明了地球上的物種具有多樣性,下面我想請大家分析一下物種多樣性的原因。
(學生閱讀課文并討論)
生:我們在電視上了解到,生物體內有一種叫做基因的物質,不同物種的生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有差別,而生物體內的基因又有很多,基因不同生物就不同。所以,我們組認為,物種多樣性的原因就是因為遺傳基因的多種多樣決定的。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生物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差異,可以用基因的差別來解釋。兩種生物體內的眾多基因中只要有少量的差異,那這兩種生物的外在表現(xiàn)就有很大差別,所以我們說物種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遺傳的多樣性。例如,菊花原來只產于我國,現(xiàn)在世界各地都在種植,種類有2萬多種。正是因為遺傳物質的多種多樣,才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更加豐富。至于遺傳物質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魔力,我們將在以后的課中繼續(xù)探討。
四、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師:通過我們前面的探討,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科學家們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統(tǒng)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所以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一下你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哪些了解,不清楚的同學可以先看一下書。
(閱讀后發(fā)言)
生: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大有小,最大的是生物圈,比生物圈小的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還可以繼續(xù)劃分為次級生態(tài)系統(tǒng),小到一片森林、一個花園、一塊農田,都可以稱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師:經過同學們的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地球生機盎然的根本,很難想像地球上只有人類會是什么樣子。所以,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我做起,保護身邊的每一棵小草、每一個小動物,為生物多樣性盡我們的一份力。
五、小科學家行動
每組的小科學家要對我國瀕危或滅絕的生物進行調查,詳細要求在教材第12頁。
六、教學反思
經過四個班的教學,對第一節(jié)的教學有幾點心得:
1.在新課標培訓階段,認識到分組的重要性,在上課之前就對學生分組,并培訓了小組長,教學過程中證明作用非常大。沒有出現(xiàn)“摁不下去”的情況,分組對于組織探究教學非常重要。
2.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效果比較好,4個班的課堂氣氛都非常活躍。
3.還存在照顧不到的學生,分組時對學生的了解不夠,“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沒有充分體現(xiàn),有的組同學始終沒有發(fā)言,課后還要了解情況,如果存在問題,就有重新分組的必要。
七、教學點評
本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第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給學生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料,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常識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談話式教學,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通過教師的教學反思,可以看到該教師在如何實施小組教學,以及在小組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這一問題上,經過了深層的思考,并能結合學生情況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去,充分體現(xiàn)了生物課程標準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
形形色色的生物 篇3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描述生物多樣性,認識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內在聯(lián)系。(2)、區(qū)別生物與非生物、舉例說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通過交流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通過演示實驗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積累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情感上引導學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熱情,以積極的態(tài)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與美麗。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tài)度,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
重點與難點: 以“交流資料”的活動為核心,探討生物的多樣性。以演示實驗為核心,探討生物的共性
教學方法:交流活動法、談話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一)、填空
1、生物的家族中包括 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 。
3、生物的多樣性包括 、 、 。
4、生物的特征體現(xiàn)在 等方面。
(二)、選擇題
5、生物圈是指( )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d、地球的整個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
6、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
a、遺傳的多樣性 b、變異的多樣性c、環(huán)境的多樣性 d、氣候的多樣性
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生殖和發(fā)育 b、生長 c、新陳代謝 d、遺傳和變異
8、下列所描述的現(xiàn)象中,不屬于生命現(xiàn)象的是( )
a小雞破殼而出 b、小魚在水里游動
c、合歡的葉子在夜幕降臨時合攏起來 d、“嫦娥”繞著月球運動
9、生物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 b、陸生動物和人 c、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
d、森林、草、陸生動物、細菌、真菌和人
10、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陽光、空氣,生活著各種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共同組成( )
a 、生活環(huán)境 b、環(huán)境因素 c、生態(tài)系統(tǒng) d、生態(tài)平衡
11、現(xiàn)在世界上已有2萬——2、5萬個品種菊,這體現(xiàn)了生物的( )
a、物種的多樣性 b、遺傳多樣性
c、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 d、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樣性
12、下列物質中,不屬于生物的是( )
a、蘑菇 b、綠豆 c、兔 d、珊瑚礁
13、含羞草受碰觸時,它展開的葉片會合攏,下列與這個現(xiàn)象相同的是
a、母雞下蛋后咯咯叫 b、小公雞長大后,長出了大雞冠
c、人的手被燙了后,會立刻挪開 d、月亮在十五變圓,在初一變成月牙
二、課堂探討
(一)活動:交流物種多樣性資料
討論:1、上述生物生活的環(huán)境怎樣的?
2、為什么生物會如此多種多樣
(二)請同學們舉例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
(三)演示:觀察一滴水中的生命
討論:在水樣中,即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從中你看到了多少種生物?你是如區(qū)別水滴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的?生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三、知識反饋
14、下列古詩中,描寫生物生長發(fā)育的是( )
a、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b、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c、夜來風魚聲,花落知多少 d、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15、下列不屬于描寫生命現(xiàn)象的是( )
a、春眠不覺曉 b、處處聞啼鳥 c、夜來風雨聲 d、花落知多少
16、197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制訂了“人與生物圈”的研究計劃,其目的主要在于( )
a、協(xié)調人與生物圈的關系 b、保護生物圈內的各種生物
c、保護地球上的各種生物 d、防止生物圈遭到破壞
17、民俗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說明了生物的
a、進化現(xiàn)象 b、適應現(xiàn)象 c、遺傳現(xiàn)象 d、變異現(xiàn)象
18、下列各項中,能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是( )
a、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 b、竹林中的全部竹子
c、竹林中全部的熊貓和它的食物 d、菜園中的全部白菜和菜青蟲
19、烏賊遇到敵害,會噴放出“墨汁”,這一現(xiàn)象生命了生物( )
a、能生長和繁殖 b、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d、由細胞構成
20、你聽說過捕蠅草嗎?捕蠅草生活在美洲,它的莖很短,葉片的構造十分奇特,在靠近莖的部分,葉片呈綠色,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葉端變成了肉質的,象一個可以隨意開合的貝殼,并且每半個葉片的邊緣上還生長有10多根又長又硬的剛毛。平時,“貝殼”向外張開,葉緣蜜腺中散發(fā)出甜蜜的氣味,同時發(fā)出紫外光。蒼蠅對紫外光特別敏感,當它飛過去,一旦觸動了剛毛,“貝殼”就在極短的時間里閉合,將獵物禁閉在“牢籠”里。當捕蠅草捕獲到獵物以后,那個象貝殼似的捕獵器又變成了它的“胃”,能及時的分泌出消化液,將獵物慢慢的消化。幾天后,當獵物被完全消化干凈了,葉子便再次張開,等待下一只獵物的落網(wǎng)。
問題:
(1)以上這段文字,表現(xiàn)出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2、)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滴河水,發(fā)現(xiàn)了一些能運動的綠色小顆粒。根據(jù)上文,下列哪項不能作為判斷這些小顆粒是生物的依據(jù)( )
a、有細胞結構 b、能生長和繁殖
c、體小且綠色 d、能對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
四、拓展延伸
21、捏鼻閉口,屏住呼吸,試試能堅持多長時間。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tài)?這說明了生物要生存必須一刻不停地進行什么活動?
22、下列幾則資料,閱讀后請在每則資料后面的括號內填上與之相應的觀點
資料(1)在我國的一些偏遠地區(qū),近親結婚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其中表兄妹之間的婚配占有一定的比例,近親結婚者的后代患遺傳病的機會大大增加,往往比非近親婚配者高出幾倍、十幾倍,甚至上百倍。( )
資料(2)我國科學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與水稻雜交培育出產量很高的雜交稻新品種。( )
資料(3)發(fā)展中國家人口的80%依賴植物或動物提供的傳統(tǒng)藥物,西方醫(yī)藥中使用的藥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發(fā)現(xiàn)的物質,中醫(yī)使用的植物藥材達1萬種以上。 ( )
資料(4)現(xiàn)今由于人為因素,環(huán)境在不斷的加速改變,許多物種由于無法適應變化了的環(huán)境而瀕臨滅絕。
a、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一體現(xiàn)在生物能為人類提供藥物資源
b、 生物基因多樣性的保護越來越重要
c、 基因的多樣性可以為改良作物品種提供豐富的基因資源
d、 生物種內的基因多樣性對物種的進化和延續(xù)有著重要的意義
形形色色的生物 篇4
這節(jié)課后學生們都非常激動,許多同學跟我說:“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游戲中學習長大的”,對于中學生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游戲的平臺,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作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并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為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yōu)榱说玫酱_切的數(shù)據(jù),走訪了園長。這些也啟示我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
的挑戰(zhàn),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
形形色色的生物 篇5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生物的特征)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節(jié)課中大家看到的東北虎、烏賊、金魚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課本、石頭等都是非生物。實際上,我們都能對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斷,但怎樣按科學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區(qū)別,或者說生物到底有哪些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卻不十分明確。我們這節(jié)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生物的特征
[合作交流] (從生活出發(fā),對比現(xiàn)實中存在的生物與非生物,得出結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如豬、狗、牛、羊等,也有許多植物如花、草、樹等,這些生物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巖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書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
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引導深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手接觸到燙手的火爐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把手縮回來,這是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盤能夠隨太陽光的照射不同而轉動,含羞草被人或動物碰到時,會自動收縮,這又是為什么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分析)
小結 在自然界中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刺激作出有規(guī)律的反應,這就是生物的應激性,[板書(1、應激性)] 應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對刺激和反應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應的變化,包括溫度、光照、聲音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應是指生物體作出的一些行為或行為的改變。如:有人一下子從門背后跳到你面前,這時你也許會跳起來或尖叫,因為這種出人意料的行為使你作出了吃驚的反應。非生物如巖石,無論你怎樣敲打,都不會做出反應的,所以不具備這種特性。
生物除了具備應激性外,還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長”[板書(2、生長)],什么是生長呢?
討論 現(xiàn)在同學們能不能對“生長”一詞作出解釋?能不能舉出一些生物生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點撥] ①生長的概念:生物體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生長是發(fā)育的一個特性,生物都能生長和發(fā)育。②生長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過生長使體形增大,體重增加。如:小象長成一頭大象,體形增大了,體重增加了,就是生長;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淺到滿則不是生長,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③生物的生長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無限長大的。
[設問] 母豬生下小豬、母雞下蛋、植物結出種子等都是什么現(xiàn)象?大家能不能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能不能說出它的意義?
小結 ①這些都是繁殖現(xiàn)象[板書 (3、繁殖)]。所謂繁殖是指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過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義在于生物通過繁殖能保持生命的連續(xù)性,增加生物的數(shù)量。②蜻蜓點水、太陽花結出許多種子等都是繁殖現(xiàn)象。
講述 ①小象長成大象,幼苗長成大樹,在這些過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養(yǎng)料,消耗能量,這些都是新陳代謝現(xiàn)象[板書(4、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貫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標志,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qū)別。②生物的應激性、生長、繁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③生物在新陳代謝中要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思維拓展 生物的基本特征除了以上的幾點外,生物的基本特征還有:(板書) 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 “朵朵葵花向太陽”是大家小時候就唱熟的歌詞,向日葵的花盤隨著太陽轉動,這是什么現(xiàn)象?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什么? (應激性、太陽光)
例2 菜豆種子萌發(fā)成長為幼苗,幼苗長成一棵植株,這是什么現(xiàn)象?植株同幼苗相比有什么變化? (生長現(xiàn)象;植物相對于幼苗來說體形增大,體形增加)
例3 人能跑能跳,能吃會睡,還要學習和工作;樹,根深葉茂,能發(fā)芽和長出葉子。我們明確地知道人不完全等同于樹木。但人和樹木都是生物,有許多共同點,請你列舉出它們的共同點: 。
(①應激性 ②生長特征 ③繁殖特征 ④新陳代謝)
總結反思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生物的特征,清楚生命表現(xiàn)在具有應激性、生長、繁殖、新陳代謝等方面,也找到了區(qū)別非生物的方法。實際上,生物除有這些特征外,還有其它方面的特征,同學們難道沒有興趣進一步弄清楚這些嗎?
明確生物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就是找到了辨識生物與非生物的金鑰匙,大家不妨用一用這把鑰匙。
隨堂練習
1、生物都具有的能夠使它們“趨利避害”的特征是 ( )
a.應激性 b.刺激性 c.生長 d.繁殖
2、下列屬于生物生長特征的是 ( )
a.母雞下蛋 b.彈簧越伸越長 c.冰越結越厚 d.一頭小豬長成一頭大豬
3、下列屬于生物繁殖現(xiàn)象的是 ( )
a.春天來了,柳樹長出新枝 b.蜻蜓點水
c.螞蟻搬食 d.一株幼苗長成一棵大樹
4、老虎兇猛無比,小山羊溫順可愛,它們雖然差異很大,但有些共同特征。這些共同的特征是: 。(應激性、生長、繁殖、新陳代謝)
5、應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征,它能夠使生物 (趨利避害);生長也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種特征,生物通過生長使 、 (體形增大、體重增加),繁殖是生物產生 (后代)的過程。
板書設計
二、生物的特征
1、應激性 2、生長 3、繁殖 4、新陳代謝 5、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