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精選6篇)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1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2.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3.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2.教學難點:生態平衡的概念。教學過程:一、導入。回憶之前兩節課學習了兩個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都是說明了什么原理?(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這就說明了我們的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把這個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二、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先在書本上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p22,畫出概念。怎么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生態系統呢?那么我們的課室算不算一個生態系統?比較一個農田、一個森林與我們的課室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那生態系統是由什么組成的呢?生態系統里面有無數條食物鏈,食物鏈交錯又成了食物網。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看一下書本是怎么樣對這兩個概念下定義的?p24。讓學生讀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舉例。草 兔 狼。(強調箭頭應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這幾種生物還有跟其他生物有聯系嗎?(昆蟲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強調每條食物鏈的連接箭頭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簡單介紹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簡單介紹各營養級。課件圖示幾種生物,讓學生自行連接成食物鏈,看哪個小組連成的食物鏈最多 ,最準確。根據食物鏈的連接講解處于食物鏈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強調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那為什么植物叫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讓學生記憶更深。從樹葉、蟬、黃雀、螳螂四種生物組成一句話,是什么話?(激發學生積極性)。以這四種生物為例介紹各營養結構和營養環節。鞏固前面介紹的知識。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為例,說出一條以學生為終點的食物鏈。討論書本p23練習。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列舉一食物鏈,讓學生討論這里面的植物會不會逐漸減少,動物會不會無限量增加從而引出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再舉一動畫實例。強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五、如果人類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看圖片介紹例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關注地球的意識。1、我國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 。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 約65—70萬公頃,草原生產力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鼠蟲害加重,沙塵暴頻繁發生。 2、人類大量飼養山羊,山羊吃草,斬草除根,對草場的破壞程度相當于綿羊的20倍。由于生態惡化無草可吃,導致駱駝嚴重營養不良,使得駝峰下垂,駱駝無法站立。 3、砍樹容易種樹難,生態危機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到恢復。六、做練習教學后記:對于前面的食物鏈,食物網,因為學生小學時已有學過相關的知識,但沒有學到概念,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系。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態平衡,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并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了解,最好有一個動態的動畫。教學反思:對于知識點的銜接不夠嫻熟,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過渡過硬。要懂得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技巧,讓課堂上得更系統。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標: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
(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生態系統的組成。
2、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3、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難點:1.理解生產者這一概念。
2.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是有限的。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啟發式教學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草、兔、鼠、狐、蛇和鷹6種生物面具的準備;
小組收集環保資料。
2、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先讓我們跟著一段錄像一起去領略大自然的魅力。
明確本節課的主題,觀看錄像,融入本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簡短的引言帶出當堂的課題后,播放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眾多的生態系統。
知識歸納
結合錄像啟發學生說出在錄像中所看到的生態系統類型。
仍結合錄像,引導學生分清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作用。
根據學生所答,歸納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及食物鏈。 小小組合作:
思考并積極回答問題:(1)在錄像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這些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2)這些生物的生存,還需要哪些條件?
嘗試歸納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組成。
完成生態系統組成圖解 (1人上前完成) 通過播放錄像,啟發學生回憶所看、所學知識,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師生共同小結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活動激趣 組織學生做食物鏈游戲:
屏幕顯示6種生物,組織好所有學生參與游戲。對于積極參與6種生物角色扮演的學生給予大力的肯定,并與其他學生一起理清6種生物相互間的關系。最后帶出食物網的概念。 各小組按要求做游戲(既快又準確的小組代表發言)
6位學生代表分別扮演草、兔、鼠、狐、蛇和鷹6種生物,找出其中的食物鏈并逐一展示。其余學生糾錯。 通過游戲,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學生能
鞏固所學知識。
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以致用 播放小動畫“阿寶種草記”。(阿寶參與到西部的大開發中去。他想讓草原上的牧草避免給鳥吃光,使之長得更好一點,他給牧草加上了網。結果他好心辦壞事,牧草反倒被蟲吃光了。)
小結:在草原上,草、蟲、鳥之間形成一條食物鏈。
顯示對比圖表(加網前和加網后,草原上,草、蟲、鳥之間數量變化的曲線圖),指導學生正確利用圖表 ,并參與小組的討論。
圖一說明在自然界中,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圖二說明生態系統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觀看動畫,思考:
。1)阿寶遇到了什么問題?
。2)分析屏幕上的圖表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補充:什么才是生態平衡?(提示:比較加網前和加網后各種生物數量的變化)
。3)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補充:如果要保護草,要怎樣做?(提示:殺蟲,打鳥,自生自滅)
引導學生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學會聆聽,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肯定。
知識升華 組織學生小組交流:
達成一致的觀點: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中,由于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須了解生態規律,依據生態規律辦事,采取措施,保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使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人類還可以在遵循和利用生態平衡規律的前提下,使生態平衡朝著有益人類的方向發展。事實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各小組代表介紹小組收集的一系列典型的事例(環保資料),學生觀看交流后,討論:
。1)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2)聯系實際,說說怎樣從自身做起,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通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評價和總結
培養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精神,樹立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反思:
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如何將突破這個知識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1、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生物這門課程關鍵在興趣。死板記憶,學生是反感的。如在“生態系統的組成”安排角色扮演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另外,利用一些問題稍作變通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雖然只是粗淺的問題,但它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是很好的。
2、教師要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扮演“消費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不象其他同學只會從書本的字里行間找現成的答案,他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課本的知識,而是憑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決新問題,雖然,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他對知識的猜想和整合仍顯得有點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比起正確的知識更有價值,遺憾的是我當時“忘記”了表揚他,假如我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予激勵、鼓舞,無疑將會促進全班學生從傳統單一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學習方式轉變。很顯然,今后的教學,我最需要的是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即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組織者。
3、不能過分擴大課件作用。在上課時我全部使用課件,而且課件做得很精美,但是課后卻發現課件中背景過于美麗,有“喧賓奪主之意”。我對學生作了調查,大多都說當時只注意了畫面,而對知識點的許多內容忽略了。由于只運用了多媒體,而忽略了板書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的直觀效果。作為教師,我只站在了教師的立場上,想怎樣上課,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忽略了學生的立場。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在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多媒體成為自己的工具,是課程的點綴。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3
第二章第四節 生態系統
。ㄐ率谡n)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2)掌握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理解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能力目標: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觀察能力的培養。
情感目標:加強對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2)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及描述。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好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復習提問:舉例說明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生答師總結:無論是什么樣的生物,它的生活都離不開環境,也就是說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夠生存,就必須要有它特殊的方式來適應環境,所以生物和環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同學們有誰去過原始森林,如西雙版納或是四川的九寨溝,請他為大家來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們都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答:……
師總結:在那樣美麗的一個地方,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這些生物會同時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一種生物的數量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到許多生物,它們之間既和諧又統一的發展,在我們生物學上,這樣的一個地方就可以叫做一個生態系統。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生態系統。
板書:第四節 生態系統
新授:
把我剛才所總結的語言再規范一下,就是生態系統的概念。
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范圍是人們為了研究方便人為劃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北大附中的校園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還可以把整個的中國、亞洲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那么請問:你們說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學生討論:地球、太陽系、宇宙等等。
師總結:請同學們注意,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的統一的整體,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請問宇宙有生物嗎?
學生恍然大悟,是生物圈!
對了,我們在第一章時學過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圍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過渡: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樣兩幅圖片,討論下面的兩個問題:
1、 圖中樹皮里面有昆蟲的幼蟲。樹、昆蟲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2、右圖中腐爛的樹樁最終會消失嗎?
生討論、總結:1、樹、昆蟲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捕食關系,昆蟲幼蟲以樹為食、啄木鳥以昆蟲幼蟲為食。
2、 腐爛的樹樁會消失,但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要幾十年。
在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有植物,有動物,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這些生物的生存還要依賴它們的生存環境。就是生態系統的組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動就要依靠這些有機物氧化時釋放出來的能量。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機物,不但養活了自己,還為其它所有的動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們給植物一個新的稱謂——生產者。
1、 生產者——植物
有的同學說我爸爸是鋼鐵廠的工人,他們每年可以大量生產鋼鐵,所以我爸爸是生產者。那么這種說法對不對,從政治學來就是對的,但是從我們的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就是錯誤的,這個一定要區分好。
動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來維持生命,有些動物直接以植物為食,是植食動物,而有些動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動物,但是它們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動物,所以是間接以植物為食物的?傊@些離不開生產者——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我們把這些動物叫做消費者。
2、 消費者——動物
隨著動物的攝食過程,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流入動物體內。
在剛才的第二幅圖片中,大家看到在樹樁上長出一些真菌,它們的生長最終會把這個樹樁分解成小的碎片,使樹樁慢慢腐爛,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細菌在起作用。它們可以把生物體內殘留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再重新歸還到土壤中,供植物體重新利用。我們把這些真菌和細菌叫做分解者。
3、 分解者——真菌和細菌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光有這三種成分還是不行的,因為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它們的環境,所以在生態系統中,除了這些生物成分外,還有非生物成分的存在,如陽光、空氣、水等等。
4、 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和水等等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這四種成分之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我們可
以用下面這個圖來表示: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 消費者
消費者
生產者
分解者
過渡:剛才我們討論過的第一幅圖片,樹、昆蟲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捕食關系,如果我們把這三種生物連接在一起看,那么就是這樣:
樹 昆蟲幼蟲 啄木鳥,在這里表示的這三種生物之間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食物鏈。這是我們今天研究的第三個問題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
例如:樹 昆蟲幼蟲 啄木鳥
在這條食物鏈中,“ ”表示的含義是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通過捕食過程進入下一級消費者體內的,所以箭頭一定要指向捕食者或是吃的那種動物。
下面大家看這個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多種生物,畫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的食物鏈,最后數一下總共有多少條食物鏈。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等他們畫完之后,提問看一下總共有多少條食物鏈?
同學們,看一下你們畫完的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食物鏈是完全獨立的,(學生肯定會回答不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種生物可以捕食多種生物為食物,而一種生物可能又被多種生物所捕食,所以使這此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網絡,一個以食物為聯系的網,所以我們把它叫食物網。
2、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四、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一個生態系統中,如一片草原,本來正常有100只兔,某年雨水豐富,氣
候適宜,所以草長得非常好,食物多了,所以兔的數量增加到120只,但是第二年大旱,草多數都死了,兔由于食物少,很多都死了,只有60只了。在這里通過草原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總是保持兔與食物之間的平衡,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那么這種是不是無限大的呢?事實證明不是,如一條河輕度污染后,可以自動調節恢復原狀,但是如果污染嚴重了,那么就再也恢復不了了,所以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當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后,有毒物質就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越在食物鏈后面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就越多,因為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往往是難分解的,難排出的,所以這種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會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會威脅到人類自身。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生存環境,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做一個文明公民。
隨堂練習:
1、下列能夠完整地表示食物鏈的是:
a、 青蛙吃螟蟲,螟蟲吃水稻
b、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c、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d、 貓頭鷹捕食田鼠,蛇也捕食田鼠
2、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結構應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b、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食物網
c、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d、 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3、在一個淡水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是微小水生植物 劍水蚤 蜻蜓幼蟲 小魚 大魚,當這個生態系統中被排放的難分解的有毒物質污染后,就體內有毒物質含量而言:( )
a、微小水生植物最多 b、大魚最多
c、各種生物一樣多 d、活的時間長的
4、 植物————
生物部分 ——消費者
生態系統 細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總結:一節課的時間真的是很快,請問: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內容?你都掌握了嗎?如果沒有,請你記住下面的這三個問題是你必須理解掌握的。
1、 生態系統的概念
2、 生態系統的組成
3、 食物鏈和食物網
板書設計:
§2、4 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產者——植物
生物成分 消費者——動物
生態系統 分解者——細菌、真菌
的組成
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和水等等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
例如:樹 昆蟲幼蟲 啄木鳥
2、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范圍可大可。捍蟮缴锶,小到一滴水滴。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后初步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并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學學習什么?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么?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系。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的?
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于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么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采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后活動: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范圍可大可。捍蟮缴锶Γ〉揭坏嗡。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后初步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并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學學習什么?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么?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系。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的?
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于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么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采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后活動: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6
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為了改變學生傳統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主動、合作”理念,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用一句話說說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書上直接找,學生的回答是令我滿意的,但我不滿足于他們的“依書直說”,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另外,我還想把問題稍作變通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于是,我說:“請各個小組分別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這三種角色,猜想假如生態系統沒有了自己這種成分,將會出現什么問題?”,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著,我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有創見的發言,幾分鐘后,有些同學把手舉起來了,我請扮演“生產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如果沒有了植物,動物就會沒有有機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話反過來說了一次,于是我追問:“沒有有機物又會怎樣呢?”他答不出來,也沒有其他同學要補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樣啟發,學生還是不可能給出我滿意的答案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相應的化學知識基礎,還不知道教材所說的有機物為何物?我只好說:“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消費者的食物,沒有了生產者,消費者就會餓死。”接著,我又請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我們是真菌、細菌,我們把沒有用的東西分解成有用的東西,給予動、植物的需要,沒有了我們就不能使動、植物生存下去!彼幕卮鹑匀皇钦罩滩牡哪蔷湓挘⒎钦嬲斫,于是我啟發他們:“如果沒有了你們,動、植物的尸體會怎樣?”,有學生在下面大聲說:“會腐爛”、“會很臭”,學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他們連一些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我只好耐著性子說:“是什么東西讓尸體腐爛、發臭的?”大多同學還是搖搖頭表示不知道,終于,有一個同學舉起了手,他說:“動、植物的尸體是*我們分解者分解的,沒有了我們尸體會堆積如山,越來越多!彪m然,終于有一個學生給了我一個準確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認為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思維狹窄,還沒能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述教材的知識,究其原因我認為不是學生的態度問題,也不是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不得法,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知識基礎。猜想是有條件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時,猜想就變得無從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的猜想打下基礎,做好鋪墊,為學生適當的指引方向,從而使學生的猜想更有價值。我們的新教材在學生連最基本的動、植物、細菌、真菌的常識都沒有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生態學知識,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最后,我請扮演“消費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如果沒有了消費者植物就會不斷地制造有機物,生態就不能平衡! 哦,一個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釋,我擔心越說他們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評價。我問全班還有不同意見嗎?又一個小男孩舉起了手,他說:“如果沒有了消費者,世界就沒有了二氧化碳的保護,溫度就很低,生產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卑,好聰明的學生,他不象其他同學只會從書本的字里行間找現成的答案,他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課本的知識,而是憑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決新問題,雖然,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他對知識的猜想和整合仍顯得有點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比起正確的知識更有價值,但是,遺憾的是我當時“忘記”了表揚他,其實,與其說是忘記,還不如說是我潛意識里傳統教學觀仍然根深蒂固,我頭腦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或書本上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在知識點的教學上過分地考慮怎樣一步一步地、小心謹慎地去教會學生,而忽視了激勵思考的職責,以至對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所閃出的火花還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予激勵、鼓舞,無疑將會促進全班學生從傳統單一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學習方式轉變。很顯然,今后的教學,我最需要的是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即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