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精選3篇)
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標: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
(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生態系統的組成。
2、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3、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難點:1.理解生產者這一概念。
2.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是有限的。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啟發式教學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草、兔、鼠、狐、蛇和鷹6種生物面具的準備;
小組收集環保資料。
2、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先讓我們跟著一段錄像一起去領略大自然的魅力。
明確本節課的主題,觀看錄像,融入本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簡短的引言帶出當堂的課題后,播放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眾多的生態系統。
知識歸納
結合錄像啟發學生說出在錄像中所看到的生態系統類型。
仍結合錄像,引導學生分清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作用。
根據學生所答,歸納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及食物鏈。 小小組合作:
思考并積極回答問題:(1)在錄像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這些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2)這些生物的生存,還需要哪些條件?
嘗試歸納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組成。
完成生態系統組成圖解 (1人上前完成) 通過播放錄像,啟發學生回憶所看、所學知識,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師生共同小結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活動激趣 組織學生做食物鏈游戲:
屏幕顯示6種生物,組織好所有學生參與游戲。對于積極參與6種生物角色扮演的學生給予大力的肯定,并與其他學生一起理清6種生物相互間的關系。最后帶出食物網的概念。 各小組按要求做游戲(既快又準確的小組代表發言)
6位學生代表分別扮演草、兔、鼠、狐、蛇和鷹6種生物,找出其中的食物鏈并逐一展示。其余學生糾錯。 通過游戲,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學生能
鞏固所學知識。
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以致用 播放小動畫“阿寶種草記”。(阿寶參與到西部的大開發中去。他想讓草原上的牧草避免給鳥吃光,使之長得更好一點,他給牧草加上了網。結果他好心辦壞事,牧草反倒被蟲吃光了。)
小結:在草原上,草、蟲、鳥之間形成一條食物鏈。
顯示對比圖表(加網前和加網后,草原上,草、蟲、鳥之間數量變化的曲線圖),指導學生正確利用圖表 ,并參與小組的討論。
圖一說明在自然界中,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圖二說明生態系統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觀看動畫,思考:
(1)阿寶遇到了什么問題?
(2)分析屏幕上的圖表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補充:什么才是生態平衡?(提示:比較加網前和加網后各種生物數量的變化)
(3)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補充:如果要保護草,要怎樣做?(提示:殺蟲,打鳥,自生自滅)
引導學生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學會聆聽,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肯定。
知識升華 組織學生小組交流:
達成一致的觀點: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中,由于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須了解生態規律,依據生態規律辦事,采取措施,保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使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人類還可以在遵循和利用生態平衡規律的前提下,使生態平衡朝著有益人類的方向發展。事實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各小組代表介紹小組收集的一系列典型的事例(環保資料),學生觀看交流后,討論:
(1)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2)聯系實際,說說怎樣從自身做起,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通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評價和總結
培養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精神,樹立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反思:
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如何將突破這個知識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1、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生物這門課程關鍵在興趣。死板記憶,學生是反感的。如在“生態系統的組成”安排角色扮演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另外,利用一些問題稍作變通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雖然只是粗淺的問題,但它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是很好的。
2、教師要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扮演“消費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不象其他同學只會從書本的字里行間找現成的答案,他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課本的知識,而是憑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決新問題,雖然,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他對知識的猜想和整合仍顯得有點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比起正確的知識更有價值,遺憾的是我當時“忘記”了表揚他,假如我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予激勵、鼓舞,無疑將會促進全班學生從傳統單一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學習方式轉變。很顯然,今后的教學,我最需要的是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即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組織者。
3、不能過分擴大課件作用。在上課時我全部使用課件,而且課件做得很精美,但是課后卻發現課件中背景過于美麗,有“喧賓奪主之意”。我對學生作了調查,大多都說當時只注意了畫面,而對知識點的許多內容忽略了。由于只運用了多媒體,而忽略了板書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的直觀效果。作為教師,我只站在了教師的立場上,想怎樣上課,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忽略了學生的立場。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在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多媒體成為自己的工具,是課程的點綴。
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2
第二章第四節 生態系統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2)掌握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理解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能力目標: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觀察能力的培養。
情感目標:加強對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2)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及描述。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好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復習提問:舉例說明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生答師總結:無論是什么樣的生物,它的生活都離不開環境,也就是說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夠生存,就必須要有它特殊的方式來適應環境,所以生物和環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同學們有誰去過原始森林,如西雙版納或是四川的九寨溝,請他為大家來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們都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答:……
師總結:在那樣美麗的一個地方,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這些生物會同時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一種生物的數量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到許多生物,它們之間既和諧又統一的發展,在我們生物學上,這樣的一個地方就可以叫做一個生態系統。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生態系統。
板書:第四節 生態系統
新授:
把我剛才所總結的語言再規范一下,就是生態系統的概念。
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范圍是人們為了研究方便人為劃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北大附中的校園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還可以把整個的中國、亞洲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那么請問:你們說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學生討論:地球、太陽系、宇宙等等。
師總結:請同學們注意,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的統一的整體,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請問宇宙有生物嗎?
學生恍然大悟,是生物圈!
對了,我們在第一章時學過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圍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過渡: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樣兩幅圖片,討論下面的兩個問題:
1、 圖中樹皮里面有昆蟲的幼蟲。樹、昆蟲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2、右圖中腐爛的樹樁最終會消失嗎?
生討論、總結:1、樹、昆蟲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捕食關系,昆蟲幼蟲以樹為食、啄木鳥以昆蟲幼蟲為食。
2、 腐爛的樹樁會消失,但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要幾十年。
在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有植物,有動物,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這些生物的生存還要依賴它們的生存環境。就是生態系統的組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動就要依靠這些有機物氧化時釋放出來的能量。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機物,不但養活了自己,還為其它所有的動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們給植物一個新的稱謂——生產者。
1、 生產者——植物
有的同學說我爸爸是鋼鐵廠的工人,他們每年可以大量生產鋼鐵,所以我爸爸是生產者。那么這種說法對不對,從政治學來就是對的,但是從我們的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就是錯誤的,這個一定要區分好。
動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來維持生命,有些動物直接以植物為食,是植食動物,而有些動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動物,但是它們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動物,所以是間接以植物為食物的。總之,這些離不開生產者——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我們把這些動物叫做消費者。
2、 消費者——動物
隨著動物的攝食過程,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流入動物體內。
在剛才的第二幅圖片中,大家看到在樹樁上長出一些真菌,它們的生長最終會把這個樹樁分解成小的碎片,使樹樁慢慢腐爛,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細菌在起作用。它們可以把生物體內殘留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再重新歸還到土壤中,供植物體重新利用。我們把這些真菌和細菌叫做分解者。
3、 分解者——真菌和細菌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光有這三種成分還是不行的,因為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它們的環境,所以在生態系統中,除了這些生物成分外,還有非生物成分的存在,如陽光、空氣、水等等。
4、 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和水等等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這四種成分之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我們可
以用下面這個圖來表示: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 消費者
消費者
生產者
分解者
過渡:剛才我們討論過的第一幅圖片,樹、昆蟲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系是捕食關系,如果我們把這三種生物連接在一起看,那么就是這樣:
樹 昆蟲幼蟲 啄木鳥,在這里表示的這三種生物之間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食物鏈。這是我們今天研究的第三個問題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
例如:樹 昆蟲幼蟲 啄木鳥
在這條食物鏈中,“ ”表示的含義是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通過捕食過程進入下一級消費者體內的,所以箭頭一定要指向捕食者或是吃的那種動物。
下面大家看這個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多種生物,畫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的食物鏈,最后數一下總共有多少條食物鏈。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等他們畫完之后,提問看一下總共有多少條食物鏈?
同學們,看一下你們畫完的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食物鏈是完全獨立的,(學生肯定會回答不是)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種生物可以捕食多種生物為食物,而一種生物可能又被多種生物所捕食,所以使這此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網絡,一個以食物為聯系的網,所以我們把它叫食物網。
2、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四、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一個生態系統中,如一片草原,本來正常有100只兔,某年雨水豐富,氣
候適宜,所以草長得非常好,食物多了,所以兔的數量增加到120只,但是第二年大旱,草多數都死了,兔由于食物少,很多都死了,只有60只了。在這里通過草原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總是保持兔與食物之間的平衡,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那么這種是不是無限大的呢?事實證明不是,如一條河輕度污染后,可以自動調節恢復原狀,但是如果污染嚴重了,那么就再也恢復不了了,所以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當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后,有毒物質就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越在食物鏈后面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就越多,因為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往往是難分解的,難排出的,所以這種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會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會威脅到人類自身。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生存環境,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做一個文明公民。
隨堂練習:
1、下列能夠完整地表示食物鏈的是:
a、 青蛙吃螟蟲,螟蟲吃水稻
b、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c、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d、 貓頭鷹捕食田鼠,蛇也捕食田鼠
2、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結構應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b、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食物網
c、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d、 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3、在一個淡水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是微小水生植物 劍水蚤 蜻蜓幼蟲 小魚 大魚,當這個生態系統中被排放的難分解的有毒物質污染后,就體內有毒物質含量而言:( )
a、微小水生植物最多 b、大魚最多
c、各種生物一樣多 d、活的時間長的
4、 植物————
生物部分 ——消費者
生態系統 細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總結:一節課的時間真的是很快,請問: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內容?你都掌握了嗎?如果沒有,請你記住下面的這三個問題是你必須理解掌握的。
1、 生態系統的概念
2、 生態系統的組成
3、 食物鏈和食物網
板書設計:
§2、4 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產者——植物
生物成分 消費者——動物
生態系統 分解者——細菌、真菌
的組成
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和水等等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
例如:樹 昆蟲幼蟲 啄木鳥
2、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 篇3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2.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3.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2.教學難點:生態平衡的概念。教學過程:一、導入。回憶之前兩節課學習了兩個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都是說明了什么原理?(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這就說明了我們的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把這個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二、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先在書本上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p22,畫出概念。怎么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生態系統呢?那么我們的課室算不算一個生態系統?比較一個農田、一個森林與我們的課室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那生態系統是由什么組成的呢?生態系統里面有無數條食物鏈,食物鏈交錯又成了食物網。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看一下書本是怎么樣對這兩個概念下定義的?p24。讓學生讀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舉例。草 兔 狼。(強調箭頭應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這幾種生物還有跟其他生物有聯系嗎?(昆蟲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強調每條食物鏈的連接箭頭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簡單介紹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簡單介紹各營養級。課件圖示幾種生物,讓學生自行連接成食物鏈,看哪個小組連成的食物鏈最多 ,最準確。根據食物鏈的連接講解處于食物鏈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強調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那為什么植物叫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讓學生記憶更深。從樹葉、蟬、黃雀、螳螂四種生物組成一句話,是什么話?(激發學生積極性)。以這四種生物為例介紹各營養結構和營養環節。鞏固前面介紹的知識。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為例,說出一條以學生為終點的食物鏈。討論書本p23練習。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列舉一食物鏈,讓學生討論這里面的植物會不會逐漸減少,動物會不會無限量增加從而引出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再舉一動畫實例。強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五、如果人類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看圖片介紹例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關注地球的意識。1、我國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 。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 約65—70萬公頃,草原生產力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鼠蟲害加重,沙塵暴頻繁發生。 2、人類大量飼養山羊,山羊吃草,斬草除根,對草場的破壞程度相當于綿羊的20倍。由于生態惡化無草可吃,導致駱駝嚴重營養不良,使得駝峰下垂,駱駝無法站立。 3、砍樹容易種樹難,生態危機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到恢復。六、做練習教學后記:對于前面的食物鏈,食物網,因為學生小學時已有學過相關的知識,但沒有學到概念,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系。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態平衡,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并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了解,最好有一個動態的動畫。教學反思:對于知識點的銜接不夠嫻熟,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過渡過硬。要懂得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技巧,讓課堂上得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