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用6篇)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動物不僅適應環境,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從學生調查、分析動物在現代生物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入手,通過匯報交流,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并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對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雖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卻并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師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概述動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認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如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收集資料、信息處理、概括總結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并能夠從自己的言行和身邊的小事出發,形成自覺保護動物的意識;
4.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
教學重點:
1.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了解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形成自覺保護動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1. cai課件:搜集多種動物生活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制成多媒體課件。
2. 課前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動物(如貓、狗、雞、魚、蚯蚓、羊、蜜蜂等),通過查閱資料和調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該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制作相應的展示作品,模擬制作一期“動物與人類大看臺”的節目。
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情景激疑
通過多媒體課件放映錄象:有關春暖花開、鳥語花香、蜂飛蝶舞的內容。學生欣賞、體會動物與植物和諧的關系。提示同學們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美景可能將不復存在,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寂靜世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其較強的探究欲望。
這決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美國科普作家雷切爾.卡遜在作了大量有關殺蟲劑破壞生態的調查后,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現象(課件展示),正是這本不同尋常的書,引起了全世界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醒了人們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讓我們設想一下沒有動物的世界將是怎樣的?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地球上沒有動物,植物因失去傳粉的媒介而不能繁殖,最終也必將從地球上消失。
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觀察、思考、分析、討論
1)觀察思考:請同學們觀察幾幅漂亮的圖片(書中101頁),也可看大屏幕,探究自然界中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植物之間有什么關系
2)分析討論:
生1:蜜蜂傳粉、狗傳播種子、蜣螂清除糞便都是動物對植物有利的行為,害蟲等動物對植物是有害的。
生2:田鼠以植物為食,蛇吃掉田鼠,田鼠的數量減少,植物就長得好。所以說,田鼠對植物是有害的,蛇對植物的生長是有利的。
生3:我認為圖中的田鼠、蜜蜂和害蟲,都必須靠直接吃綠色植物來生活。蛇以田鼠為食,間接依靠綠色植物來生活。
3)深化遷移:首先對同學們的分析和討論進行肯定和鼓勵,進一步提出,有人還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為了防止鳥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種草的實驗區用網子罩起來,過一段時間發現,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子吃光了,而未加網罩的天然場草,牧草卻生長良好,這是為什么呢?請解釋天然草場中蟲子與鳥的數量會有何變化?
3、概括總結:進行資料分析、展開討論,結合生活經驗表述交流,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動物不管是被殺后數量減少,還是由于食物豐富數量增多,都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長;其他生物反過來又會影響這種生物的數量,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4、分組探討:如果一個生物圈中沒有動物,將會出現什么情況?請同學們根據下面的圖解,小組合作,一起探討一下“假如生物圈中沒有動物……”
腐生菌
植物 植物
動物 腐生菌
……
5、總結匯報:動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之一,由于動物的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動,使得有機物的轉化的分解加速。所以說,動物能促進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
二、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6、動物搜查線: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蚯蚓、蜜蜂、蒼蠅、貓、狗、魚、雞、牛等動物的圖片。學生通過選擇自己熟悉、喜愛或感興趣的一種動物,課前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全面了解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制作相應的展示作品。注意要讓學生明白活動的基本方式和要點。
7、動物與人類大看臺:學生在全班展示成果。其它同學聆聽過程中,積極思考,針對自己感興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并根據生活經驗、已有知識和展示的內容,全面、辨證地總結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發揮的作用。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創設濃厚的研討氛圍,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例:狗專題
成員1:我是人類忠實的伴侶!最早的狗是“牧羊犬”,后來幫主人看家護院,打獵都是我的職責;不過現在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了,防盜門做得很牢固,我就改行專門逗主人開心了。
成員2:我是有名的偵探,還不是因為我的嗅覺特別敏銳,追蹤罪犯可在行了。
成員3:我是哈巴狗,我很可愛,專門討主人的歡心;不過在傳說中我的形象可不怎么好,那些專門逢迎巴結的人常常跟我一個名字。
成員4:被我咬過的人請您抓緊時間注射狂犬疫苗,很多膽小的人看見我很害怕,其實我沒那么可怕,只不過要忠實于主人而已。別擔心,我分辨敵我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呢!
8、歸納總結:通過協商和討論,將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分成不同的類別。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動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人類對動物的利用也越來越全面。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全面分析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適時展示仿生學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模仿青蛙的眼睛制成的電子蛙眼,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筑等等。
9、分析討論、升華提高:當人類的需要與動物的生存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通過學生的討論發言,激發其熱愛大自然、愛護動物的美好情感。
10、概括小結:動物通過與我們的生活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體現其價值,人類應該感謝動物,珍愛動物。剛才同學已經發現,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與動物的關系發生改變,從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為某些精神的象征,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動物。當科學發展到一定時期,人類對動物的利用朝著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發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反應器”產生出人們需要的藥物或營養物質。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學好生物學知識,造福人類。
教學設計說明:
1.本節課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力求改變原來生物課堂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達到充分體現教師參與調控,學生大膽質疑,討論探求新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2.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本節課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了課程目標。特別注重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組內合作,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協作意識。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
4.多媒體課件運用合理。課件制作不追求華麗的圖像,復雜的界面,而是通過與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系的具體事例,增強了直觀性、生動性和說服力,每一張圖片、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問題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通過聲、景、畫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服務于教學的效果。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教學實踐,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性、可行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同學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懷疑,如果沒有植物,植物自生自滅,其遺體或殘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這樣的疑惑存在,是學生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沒有全面理解。本節課在介紹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時,先從學生容易接受的傳播花粉和傳播種子開始。在解決學生疑惑的過程中,聯系自然界存在而學生平時沒有注意的現象,剖析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順理成章,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是學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興趣來了解的知識。而且學生的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有時甚至是片面的,本節教學是對這些關系進行梳理的過程。從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幾種代表動物入手,全面分析、總結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方方面面,貼近生活實際,符合認知規律。另外,本節課采用“動物與人類大看臺”比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樣也方便學生理解。高科技發展帶來的“仿生學”和“生物反應器”就顯得順理成章。組織本節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對資料的加工處理和交流表達交流效果,這需要平時注意鍛煉。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篇2
“(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思路中國人有句古老的問候語:“你吃飯了嗎?”。生物課多安排在下午,本課的教學就從“你中餐吃的什么?”的話題展開教學,以活動《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為主線,在構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過程中,穿插學習“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等知識內容并完成相關問題的討論。將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體驗寓于探究活動中,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二、教學目標1.知識:(1)概括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知道消費者的分類,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2.能力:(1)通過對圖片及視頻等資料的觀察、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2)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共事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討論活動中,學會交流與表達,學會與人合作;(2)樹立保護動物及生態環境的意識。三、課型 新授課四、教學重點1.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2.動物是食物鏈結構的成分。五、教學難點動物是食物鏈結構的成分。六、教學方法以“啟發—探究”法為主,輔之以談話法和講授法。七、教學設備1.活動報告;2.用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3.實物抽影儀。八、教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一)新課的引入師:我們中國人有句親熱的問候語“你吃鈑了嗎?”,F在我要借用這句話問一問大家“你們吃鈑了嗎?”“吃的是什么?”“一個一個地說,否則我招架不住。”老師點名讓一學生起來說,老師將菜名寫在黑板上。師:請同學們對這些食物進行分類!皠游锖椭参锸巧锶χ袃纱笾匾募易澹撬鼈冊谏锶χ械淖饔靡粯訂幔俊保ǘ┬抡n學習師: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探究的內容。(板書)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第1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師:“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們在七年級上冊中已經學過,誰還記得,請起來告訴大家!皠游锬苓M行光合作用嗎?”“要是我們人類能進行光合作用該多好啊!曬曬太陽不吃鈑肚子就飽了!保ò鍟┮弧游锸巧锶χ械南M者“剛才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想來報菜名,請原諒老師的不是,冷落了大家,現在老師滿足你們的要求,因時間關系要換一種方式,不是說出來,而是寫出來,怎么寫?請大家依照書上p41活動中的方法步驟的要求來寫!保ń處焷砘匮惨,及時指導、點撥、釋疑。)教師提示學生:如果你的中餐食物種類單一,影響你構建食物網,你可以將你早餐的食物加進去,如果還不行,可以將你昨天乃至前天甚至近段時間吃過的食物加進去。(估計學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師:步驟4、5中提到了“植食動物”、 “肉食動物”,F在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這兩類動物。(利用課件播放動物取食方面的視頻。)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動物的食性相同嗎?”講:由于植物、動物營養方式的不同,動物的食性不同,這樣就在“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之間建立了一種食物聯系。我們把這種聯系叫食物鏈。請同學在書上找出“食物鏈”的概念,并檢查一下自己建立的食物鏈合不合理。展示:課件中的一個flash動畫。讓學生觀看并要求用文字和箭頭將它們之間捕食與被食的關系表示出來,然后分析動物在食物鏈中的作用。(抽一學生起來分析。)老師贊揚學生分析回答得好。(板書)二、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講:現在我們回過頭看一看根據我們的食物建立起來的食物鏈。有誰愿意將自己的成果拿出來讓大家分享呢?(教師有意讓做得好的和有缺陷的依次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存在的問題強調:“→”指向的重要意義:反映能量流動的方向。因此“→”只能指向捕食者。師:大家看一看,你所建立的食物鏈是一條,還是有多條?到底有幾條?如何數?課件展示:一個比較復雜的食物網。讓學生數出食物鏈的條數!盀槭裁创蠹覕党鰜淼臈l數不一樣,到底誰的數字準確?”“現在我們請幾個不同答案的代表上來數一數,下面的同學當裁判,看誰是真正的英雄。”(讓數對的同學告訴大家是怎么數的。)“不同食物鏈之間有沒有聯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食物為聯系的交錯網狀結構,我們叫食物網!眴枺捍蠹蚁胍幌耄澄锞W中的食物鏈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為什么?教師舉例闡述食物網中食物鏈越多越好的意義:有利于生態環境保持平衡和穩定。并適時進行情感教育:珍愛動物、保護環境。師:最后我們根據建立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來討論3個問題:(見書上p41—42)同時用課件展示出來。1.分析說明不同食物鏈之間的關系。2.找出食物網中最長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有幾個環節?3.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動物,人類的食物結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三)小結1.生物圈中的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是生物圈中的 消費者 。2.通過建立食物網的活動,我們認識到動物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可缺少的成員。因此,我們要珍愛它。保護它。動物的存在會對環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下節課接著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學習。學生笑,并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都吃過了!睂W生七嘴八舌,都爭著說。不少學生開始舉手了。一學生站起來說:“我中餐吃了米飯、燒白、豆芽、洋芋、肉丸子湯!币粚W生答:“可以將食物分為兩大類: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不一樣。”學生自覺地將書翻到p39。一學生起來答:“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薄皠游锊荒苓M行光合作用,動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通過消耗綠色植物合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屬于消費者。”學生笑。(知道老師說的是不可能的,是荒唐的。)學生很快動起來,將書翻到了p41,有的開始看書,有的動筆做,有的小聲商量、討論。有學生舉手。學生專心聽講。一部分學生進行修改,一部分學生準備另起爐灶——重新來過。學生認真觀看!拔覀兛吹搅藙游镌谌∈。”“動物的食性不一樣,我看到了吃草的牛、羊,它們屬于植食動物;我看到了獅子捕食斑馬、狼捕食羊的血腥場面,它們屬于肉食動物;我還看到雞既可以吃大米,又可以吃蟲子,雞應該是雜食動物!睂W生聽講。學生翻書到p40,用筆勾劃出“食物鏈”的概念。學生自我檢查。學生認真觀看、欣賞flash動畫。學生動筆建立起一條食物鏈。同桌及鄰桌同學開始小聲討論。學生:蝗蟲吃草,同時蝗蟲會被青蛙吃掉,青蛙在吃蝗蟲時,自己也會被蛇吃掉,因此,動物是食物鏈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踴躍舉手。學生專心觀看、比較、議論。學生找出了問題并進行了修訂。學生明白了“→”指向的重要意義。“不止一條!睂W生七嘴八舌。學生很快數出來。學生數出來的條數不一樣。學生都不認輸,認為自己是對的。幾個同學依次上臺數,下面幾十雙眼睛盯著。很快判斷出誰的答案正確。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數法!坝新撓!睂W生專心聽講。學生暢所欲言,相互爭論、辨論。學生專注地聆聽。認識到動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學生討論。學生代表發言:1.不同食物鏈之間通過一種或幾種特殊生物聯結在一起,形成食物網。2.食物鏈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有多少種生物就有多少個環節,環節越多,食物鏈就越長。3.如果沒有動物,人類的食物結構只剩下植物,使得人類的食物結構變得簡單,營養獲得不全面。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以一句生活中日常問候語引入,能迅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師生情感。學生有話可話,也很愿意說。這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一種良好的氛圍。列舉菜名不是目的,教會學生分步、分類處理才是關鍵。抓住時機,適時引入課題,學生感覺很自然。注意新舊知識的前后聯系,學習新知時要復習鞏固舊知,這樣才不會讓舊知遺忘。只有在舊知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新知、學好新知加深學生印象,讓學生明白動物(包括人類)與植物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正式進入活動。實際上從一上課,活動就已經開始了,中間穿插了新課的引入、知識點的學習,現在又重新回到活動中來。始終緊緊圍繞“活動”這一主線展開教學。教師不用細講和作示范,放手讓學生去做,鍛煉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有預見性,及時給予方法指導,提高活動的效率,增強學生繼續活動的信心,而不是出現半途而廢、浪費時間的結局。中途插播視頻,能消除學生的疲勞,增加趣味。讓學生觀看、比較,找出視頻畫面中動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同中找異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尋找生物之間的關系,為食物鏈、食物網的建立提供科學的依據。插播flash動畫,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幫助學生正確建立起合理的食物鏈。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既是對學生成果的肯定,又讓同伴分享了快樂。同時讓學生的不足得到及時的修正,幫助他提高。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的嚴謹,不能隨意憑空捏造。啟發引導學生建立起“食物網”的概念。并教會學生數食物鏈的條數。學生自己建立的食物鏈比較簡單,容易數,教師及時展示復雜的食物網,讓學生學會數,掌握方法。學法指導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師不要輕意否定誰。讓學生明白規律是可以被發現的,掌握了規律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真理是爭論、辯論出來的,而不是強加的。發揚教育民主,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才會產生真理的火花。舉例講解,讓學生心服口服,促學生自覺樹立起保護動物的意識。通過前面的引導、講解、展示,學生不難回答這3個問題。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明確一條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最后環節。有始有終。教會學生學會梳理、歸納知識。使當堂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探究學習無止境。九、教學反思1.成功之處:重新整合了課程資源,以活動為主線,將知識的講授、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2.不足之處:過渡語言應更優化些,時間分配應更合理些。十、教學點評程勇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創造性地整合了課程資源,以活動為主線,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參與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活動,真正使學生 “在做中學”,也就使教學目標得以較好地落實。特別是活動的引入、動畫的插播、成果的展示、問題的爭論、知識的延伸、幽默的語言、恰當的評價、善意的提示等教學環節及手段,都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能力,獲得知識。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的活動不但給予了有效的指導,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了教師為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全面發展,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所給予的關心和支持。此外,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跟在學生的后面,放手讓學生在前面探索,讓學生發表見解、闡述觀點,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力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傊,這節課由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改變,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著改變,這是值得提倡的。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篇3
第1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1、概括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過“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活動,認識動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可缺少的成員;
3、通過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培養實驗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1、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
2、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
3、動物對植物生活產生的積極作用。
教學難點
1、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
2、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活動、討論、講授
板書設計
第1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
二、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
三、動物對環境的影響
1、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
2、動物對植物生活的不良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能簡單地寫和數食物鏈。
聯系學生已知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產者,促使他們思考動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導入本節課的學習主題。然后,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對主題進行研究。
首先設問:動物怎樣獲得生活必需的物質和能量?從動物獲得營養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進一步設問:動物都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嗎?從動物的食性上,引導學生區分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
在學生進行“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逐漸建立起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認識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可缺少的成員。設計的問題有:最長的食物鏈是哪一條?如果沒有某一種動物,食物網回如何?人類的食物結構回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標題
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 41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驟
討論
1、分析說明不同食物鏈之間的關系。
不同食物鏈之間通過特殊生物聯結在一起,形成食物網。
2、找出食物網中最長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有幾個環節?
3、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動物,人類的食物結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如果沒有動物,人類的食物結構只剩下植物,使得人類的食物結構變得簡單營養獲得不全面。
第二課時學習動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內容,同樣地,“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實驗前,先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除捕食和被食關系外,動物與植物之間還有什么關系?”本實驗受條件限制,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在課外完成,在課堂上交流實驗結果和結論。
標題
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 42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方案
實施實驗并記錄
分析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
1、在探究動物對綠色開花植物的積極作用的過程中,你組是怎樣追蹤觀察對象的?
2、動物與綠色開花植物的互惠互利關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蜂與蝶的取食與有花植物的傳粉,動物活動與種子果實的傳播等。
3、綠色開花植物離開動物能否傳宗接代?
大多數綠色開花植物引來動物傳粉,它們離開動物不能傳宗接代,還有一部分綠色開花植物不依賴動物,它們離開動物依然能傳宗接代。
課堂作業 p44思考與練習題
布置作業 《伴你學生物》
預習作業
教學反思 本節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研討,在研討的引入、持續過程中,輔以探究、講授等方法,特別是展示學生的探究方法,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篇4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
1、生產者:綠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們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屬于生物圈中的生產者
2、消費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物,通過消耗綠色植物合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
1植食動物: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消費者,如兔、牛等
(2)類型 2肉食動物:以其他動物為食的消費者,如狼、獅等
3 雜食動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費者,如棕熊等。
二、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
。1)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有復雜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這種營養聯系形成食物鏈。
。2) 組成: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
。3) 動物的作用:在食物鏈中,動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同時也可能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是食物鏈結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食物網: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多條食物鏈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形成食物網。
3、生物種群的數量變化:由于生物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關系,使各種生物種群的數量趨于平衡。
三、動物對環境的影響
1、動物與環境的關系:動物不僅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需的物質和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2、動物對植物生活影響:
(1)積極影響: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促進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響:如:浮游動物大量繁殖時,引起水體透光程度降低,影響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蟲和害鼠危害農作物。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篇5
第四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典例解析:
1、動物和細菌、真菌一樣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故動物是(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
解析:消費者是指以生產者為食的異養生物,主要是動物。而分解者是指利用動植物殘體及 其他有機物為食的小型異養生物,主要有真菌和細菌、放線菌等微生物,雖然它們都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但它們仍有著很大區別。
答案:b
2、生態平衡是一種( )
a、絕對平衡 b、動、植物的數量相對平衡
c、動態平衡 d、永久的平衡
解析: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動態的、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永久的。生態系統的平衡也會被破壞而失去平衡,動、植物的數量也不會相等,植物的數量總是多于草食動物的數量,草食動物的數量總是多于肉食動物的數量。
答案:c
二、基礎訓練:
1.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食物鏈或食物網中某一環節出了問題,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而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 食,通過消化和吸收,將攝取的有機物變成自身可利用的物質,這些有機物在動物體內經過分解,釋放出能量,同時產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質,這些物質被生產者所利用。而動物排出的糞便 或遺體經過分解者的分解,也釋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梢,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3.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技術,這種技術不僅可節省經費,還可減輕使用農藥而造成的環境污染。
4.生態平衡的破壞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主要的。
5.科學家通過對動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動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學。
6.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鷹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時也被鷹捕食,這種現象可以說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a )
a.相互制約的 b.多種多樣的 c.不斷進化的 d.誰也離不開誰
7.進入20世紀后,幾乎每年至少有一種鳥類或哺乳動物從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動物瀕;蚪^滅的主要原因是( c )
a.自然災害 b.天敵過多 c.生態環境被破壞 d.動物瘟疫
8.動物在自然界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下列哪一項敘述不是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b)
a.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b.能使整個地球熱鬧非凡,缺少它,自然界就會死氣沉沉
c.能維持地球上的生態平衡
d.能協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9.用網將人工種草的試驗區罩起來,過一段時間發現,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卻生活得良好。這一事例說明的道理是( c )
a.網罩擋住了鳥類卻擋不住蟲子 b.網罩影響了草的光合 作用
c.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d.吃草的昆蟲失去了鳥類的控制而猖獗
10.我國修建的青藏鐵路,在穿過可可西里、楚馬爾河、加索等自然保護區的線路上采取了繞避、設置通道等措施,這樣做( d)
、倌軠p少青藏鐵路的建設投資 ②體現了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塾欣诒Wo生態平衡 ④有利于保持環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麻雀曾被認定為主要害鳥,20世紀50~60年代,我國曾開展過大規模的“剿滅麻雀”運動,現在又發出了保護麻雀的呼聲,對此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
a.現在的麻雀被人們的“剿滅行動”嚇怕了,變乖了,不啄食和糟蹋農作物。
b.現在認識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時或繁 殖季節才危害農作物,平時也啄食害蟲。
c.現在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麻雀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大量捕殺麻雀,破壞了食物網的穩定,影響了 其它生物的生存
12. 有一種名為鬼切草的植物,當人在草叢中行走時,褲角上常被沾上一些帶刺的“針”,人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b )
a.毀壞了鬼切草 b幫助鬼切草傳播種子和果實
c.人對鬼切草不會產生作用 d.以上答案都不對
13.由于人類的活動,目前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產生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有所提高,這將導致土壤沙漠化等惡果。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b)
a.人口劇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
b.工業污染和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種的滅絕
d.自然因素破壞了生態平衡
14.在機翼末端的前緣上加厚區是仿照下列哪 種生物的特點制造的( c)
a.蝗蟲的復翅 b。蠅的平衡棒
c.蜻蜓的翅痣 d。鳥翼的羽毛
15.1999年英國ppl醫療公司培育出的100只基因羊,其奶水中含有用于醫療的人體蛋白,能夠治療( d)等。
a.呼吸系統疾病 b。血友病
c.先天發聲缺陷 d。以上三種
16.生物反應器是指(d )
a.轉基因動物 b。轉基因植物
c.轉基因微生物 d。轉基因生物
17.目前人們認為很理想的一種生物反應器是(b)
a.種子 b。乳房反應器 c。肉類 d。植物體
18.“薄殼建筑”仿(d)建造的:
a.蜻蜓的翅痣 b。鳥的外形
c.海豚的回聲定位 d。龜殼的特點
19.中國科學院 上海遺傳所與復旦大學合作,培育出5只含人體某種基因的轉基因羊,這些羊的乳汁中含有能治療(a)的珍貴藥物。
a.血友病 b。白血病 c。色盲 d。侏儒癥
20.人們研究雷達 的回聲定位系統,是模仿了下列哪種動物而研制的(b)
a.蟬 b。蝙蝠 c。鳥類 d。魚類
21.下列屬于仿生學的原理技術的是(a)
a.蠅的平衡棒 b。長頸鹿的長頸與電視天線
c.克隆羊多利的出生 d。轉基因抗沖棉的培育
22.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種對保持生態環境最有利(c)
a. 把大片沼澤地開墾為家田
b. 在菜地中灑家藥以殺死菜青蟲
c. 在田間施放射性引誘劑,干擾雌雄害蟲之間的通訊
d. 把工業廢水排入發生“赤潮”的海域,讓那些有毒藻類死亡
23.在生態平衡狀態下,生態系統內的生物數量會(d)
a.逐漸增加 b。逐漸減 少
c.穩定不變 d。相對穩定
提高訓練:
24、一個海洋被ddt(一種難以分解的化學農藥)污染,海洋中一條食物鏈:浮游植物→小蝦→魚→魚鷹,在此食物鏈中,除草劑含量最少和最高的是(d)
a. 浮游植物、魚 b.小蝦、魚鷹
c.浮游植物、小蝦 d.浮游植物、魚鷹
25、到南極進行考察的科學工作者,為了保護環境,除了必須把塑料袋以及金屬類廢棄物帶離南極外,還必須把人體尿液、糞便等帶離南極,這是因為南極(d)
a.缺乏必要的生活設施 b.缺少生產者
c.沒有消費者 d. 缺少分解者
26.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果樹,能促進水果提早上市,增加經濟收入。但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塑料大棚里的果樹開花后必須經過傳粉才能結果,怎么讓溫室里的果樹傳粉呢?
答:可以利用昆蟲來幫助傳粉。
27.北美馴鹿是可愛的動物,它們在廣闊的草原上生活?墒,它們常受到狼的威脅,于是,人們為保護馴鹿而捕殺 草原上的狼,馴鹿家族繁盛起來。可是,過了一些年后,人們發現草原被馴鹿糟蹋的很厲 害,而且北美馴鹿有時成批死亡。是什么原因呢?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北美馴鹿失去了天敵狼后,種群擴大了,草場不足,草原被破壞,而且那些老弱病殘的鹿也不能及時被淘汰,加劇了草場不足的困難。加之,沒有稂的追殺,北美馴鹿的運動少了,體質下降,病死的北美馴鹿也增加了。于是,人們又把“狼”請了回來。
(1) 通過以上資料的分析,你認為人類能否隨意滅殺某種動物?為什么?
答:通上以上資料的分析可知,人類不能隨意滅殺某種動物。因為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營養關系,當某種動物滅絕后,會導致相關的食物鏈切斷,或該動物原來所控制的某種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態平衡。
(2) 你認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某種動物的數量能不能無限增長?為什么?
答:不能。當某種動物數量增多時,以該動物為食的動物也會增多,從而限制了這種動物的數量。動物還 受生存所需的空間和食物所限,其數量也不可能無限的增長。
。3) 在我國北方,牧民放牧時常有狼來偷食羊,于是牧民們聯合起來將狼消滅光了,他們的這種做法對嗎?
答:不對。
。4) 你從上述資料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沒有其他外來因素影響時,它們會自己調節達到平衡,如有外來干擾就會擾亂其自我調節能力而失去平衡。
28、乳腺生物反應器是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請你歸納出它的優點:
答(1)藥物蛋白只在乳腺內,對動物的生理活動不影響。
(2)長期收集也不會對動物造成傷害。
(3)產品成本低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篇6
1、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 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3、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種生物與環境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4、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類食用、藥用、觀賞用等,與生物反應器和仿生關系密切。
5、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個生物或生物的某個器官即生物反應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它意義在于:生產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產品作用效果顯著,減少工業污染等。
6、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的方法。
常見仿生例子:宇航員穿的“抗荷服”,冷光燈,雷達,薄殼建筑,智能機器人。
一、細菌和真菌
1、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叫菌落。
細菌菌落特點: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點:較大,呈絨毛狀、絮狀蛛網狀,有紅、綠、黃、褐、黑等顏色
2、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養基②高溫滅菌 ③接種 ④恒溫培養
3、培養基:含營養物質的有機物
4、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營養物質)、一定的生存空間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則厭氧(即有氧時生命活動受抑制)。除少數細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即營養方式為異養)
5、科學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極特殊的環境中,發現了古細菌。古細菌的存在說明:①古細菌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② 細菌的分布很廣泛。
6、炎熱的夏季,食物容易腐敗,得胃腸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熱的夏季,空氣濕度大,溫度高,適于細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長,食物保存不當或時間過長,就會因被細菌、真菌污染而變質,人們吃了變質的食品就會的胃腸炎。
7、洗凈晾干的衣服不會長霉,而臟衣服臟鞋就容易長霉,原因是:洗凈晾干的衣服清潔干燥、缺乏營養物質,不適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凈晾干的衣服不易長霉;反之,臟衣服給真菌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因此臟衣服協議發霉。
8、制作泡菜時加蓋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讓空氣進入壇內,而保持壇內缺氧環境,因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無氧環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機物分解為乳酸。
9、17世紀后葉,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并發現細菌;而19世紀,“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利用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10、細菌很小,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只有一顆小米粒大,單細胞。(病毒比它還。
11、細菌特征:微小,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形態,無成形細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屬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細菌能形成對不良環境有較強抵抗力的休眠體,叫芽孢
12、細菌的結構特點: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葉綠體;附屬結構: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保護作用),有些細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動);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形成芽孢(輕,對惡劣環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體)。
13、掌握課本60頁細菌結構示意圖。
14、細菌的哪些特點和它們的分布有關:細菌個體微小,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數量多;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輕,可以隨風四處飄散,落在適當環境中,就能萌發為細菌。這些特點都有利于細菌的廣泛分布。
15、動物、植物、細菌細胞的對比
比較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細菌細胞
細胞壁
×
√
√
細胞膜
√
√
√
細胞質
√
√
√
細胞核
√
√
無成型細胞核有dna集中區域
葉綠體
×
√
×
莢 膜
×
×
有些有
鞭 毛
×
×
有些有
16、真菌特征:菌體由許多細胞連接形成的菌絲構成;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另外還有單細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沒有葉綠體,均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即異養型;用孢子繁殖后代
17、青霉:青綠色,著生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曲霉:黑褐色(有時也有黃、綠等色),孢子著生在放射狀菌絲頂端;蘑菇從腐爛的植物體獲得營養。這些真菌生活在溫度適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機物的地方。
18、各種各樣的真菌:蘑菇、木耳、銀耳、靈芝。
19、蘑菇也是由菌絲集合而成
營養方式:異養(腐生)
生殖:孢子生殖
環境:陰暗潮濕,有機物豐富,溫暖
20、酵母菌(了解)
、判螒B:(單細胞)卵圓形,無色
、平Y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液泡、無葉綠體
⑶營養方式:異養(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無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壬撤绞剑撼鲅可常厥馇闆r進行孢子生殖
21、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統稱為食用菌。
22、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故對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類微生物多營寄生生活,從活的動植物體上吸收營養物質。如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真菌引起癬、小麥葉銹病 。注意:腳氣和細、真菌沒關系(是缺維生素b1導致的)
③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不能分開的現象,簡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
再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從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較大的物質)。
與功能:兔、牛、羊內有些細菌幫助分解維生素
與人: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能制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
23、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體現在四個方面:
、 食品制作。即發酵原理的應用,發酵就是有機物在一定溫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類分解成某些產物的過程
、 食品保存。
腐敗原因-------細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機物并在其中生長繁殖所導致;
保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
“巴斯德“消毒法(依據高溫滅菌原理)
罐藏法(依據高溫消毒和防止于細菌和真菌接觸的原理)
冷凍法、 冷藏法(依據低溫可以抑菌的原理)
真空包裝法(依據破壞需氧菌類生存環境的原理)
曬制與煙熏法、 腌制法、脫水法、滲透保存法 (依據除去水分防止細菌和真菌生長的原理)
使用防腐劑
使用射線
③ 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ㄈ缜嗝顾兀┡c轉基因技術生產藥品(如胰島素)?股厥钦婢硗膺有放線菌)產生的可殺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質
④ 環境保護。無氧時一些桿菌、甲烷菌可將引發污染的有機物發酵分解,產生甲烷等,而有氧時另外一些細菌(如黃桿菌)可將這些廢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樣都使污水得到凈化
24、制作饅頭或面包時,要用到酵母菌,它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在面團中形成許多小孔,使饅頭或面包膨大和松軟,而面團中所含的酒精,則在蒸烤過程中揮發掉了。
25、制作饅頭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釀酒用酒曲。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極其保護
26、生物分類
概念: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屬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
依據: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意義: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護生物,了解各種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進化的途徑和過程。
27、植物所屬類群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是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對植物進行分類主要觀察其形態結構,如被子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花、果實、種子是被子植物分類最重要的依據。
28、動物根據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
脊椎動物由簡單到復雜順序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無脊椎動物學主要類群有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
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
29. 生物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分類
的最基本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物種越多,但物種間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物種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
30.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它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多樣性。
(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基因多樣性決定種類多樣性,種
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31、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32、生物的各種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
33、我國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34、利用基因多樣性改良作物品種典型實例:
美國引進我國的野生大豆與當地品種雜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黃病的優良品種;
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與普通栽培水稻多次雜交,培育出產量很高的雜交水稻新品種。
35、生態系統包括類型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36、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
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37、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1) 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2) 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
(3) 環境污染
(4) 外來物種的影響
38、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銀杉;被稱為中生代動物的“活化石”的是揚子鱷;中國鴿子樹(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39、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人們把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這就是自然保護區。
40、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我國現已建成許多保護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
41、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護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開發生物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
42、人們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精子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43、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相繼頒布的法律和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國自然保護綱要》。
我國還是最先加入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
作為一名公民,在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方面,應當如何做?
(1) 人人都來植樹造林;
。2) 開展愛鳥周活動;
。3) 人人都來消滅白色垃圾;
(4) 不隨地吐痰,不隨意打鳥,不攀折花木等。
44、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不同種生物及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基因組成有差別。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45、自由運動是動物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動物的運動具有一定的結構基礎。
46、各種生物類群常見代表生物
藻類植物:水綿、衣藻、海帶;
苔蘚植物:葫蘆蘚
蕨類植物:腎蕨
裸子植物:油松、側柏、水杉
單子葉植物:玉米
雙子葉植物:向日葵、花生、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