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思路中國人有句古老的問候語:“你吃飯了嗎?”。生物課多安排在下午,本課的教學就從“你中餐吃的什么?”的話題展開教學,以活動《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為主線,在構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過程中,穿插學習“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等知識內容并完成相關問題的討論。將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體驗寓于探究活動中,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二、教學目標1.知識:(1)概括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知道消費者的分類,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2.能力:(1)通過對圖片及視頻等資料的觀察、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2)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共事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討論活動中,學會交流與表達,學會與人合作;(2)樹立保護動物及生態環境的意識。三、課型 新授課四、教學重點1.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2.動物是食物鏈結構的成分。五、教學難點動物是食物鏈結構的成分。六、教學方法以“啟發—探究”法為主,輔之以談話法和講授法。七、教學設備1.活動報告;2.用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3.實物抽影儀。八、教案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一)新課的引入師:我們中國人有句親熱的問候語“你吃鈑了嗎?”。現在我要借用這句話問一問大家“你們吃鈑了嗎?”“吃的是什么?”“一個一個地說,否則我招架不住。”老師點名讓一學生起來說,老師將菜名寫在黑板上。師:請同學們對這些食物進行分類。“動物和植物是生物圈中兩大重要的家族,那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樣嗎?”(二)新課學習師: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探究的內容。(板書)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第1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師:“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們在七年級上冊中已經學過,誰還記得,請起來告訴大家。“動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要是我們人類能進行光合作用該多好啊!曬曬太陽不吃鈑肚子就飽了。”(板書)一、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剛才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想來報菜名,請原諒老師的不是,冷落了大家,現在老師滿足你們的要求,因時間關系要換一種方式,不是說出來,而是寫出來,怎么寫?請大家依照書上p41活動中的方法步驟的要求來寫。”(教師來回巡視,及時指導、點撥、釋疑。)教師提示學生:如果你的中餐食物種類單一,影響你構建食物網,你可以將你早餐的食物加進去,如果還不行,可以將你昨天乃至前天甚至近段時間吃過的食物加進去。(估計學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師:步驟4、5中提到了“植食動物”、 “肉食動物”。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這兩類動物。(利用課件播放動物取食方面的視頻。)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動物的食性相同嗎?”講:由于植物、動物營養方式的不同,動物的食性不同,這樣就在“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之間建立了一種食物聯系。我們把這種聯系叫食物鏈。請同學在書上找出“食物鏈”的概念,并檢查一下自己建立的食物鏈合不合理。展示:課件中的一個flash動畫。讓學生觀看并要求用文字和箭頭將它們之間捕食與被食的關系表示出來,然后分析動物在食物鏈中的作用。(抽一學生起來分析。)老師贊揚學生分析回答得好。(板書)二、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講:現在我們回過頭看一看根據我們的食物建立起來的食物鏈。有誰愿意將自己的成果拿出來讓大家分享呢?(教師有意讓做得好的和有缺陷的依次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存在的問題強調:“→”指向的重要意義:反映能量流動的方向。因此“→”只能指向捕食者。師:大家看一看,你所建立的食物鏈是一條,還是有多條?到底有幾條?如何數?課件展示:一個比較復雜的食物網。讓學生數出食物鏈的條數。“為什么大家數出來的條數不一樣,到底誰的數字準確?”“現在我們請幾個不同答案的代表上來數一數,下面的同學當裁判,看誰是真正的英雄。”(讓數對的同學告訴大家是怎么數的。)“不同食物鏈之間有沒有聯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食物為聯系的交錯網狀結構,我們叫食物網。”問:大家想一想,食物網中的食物鏈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為什么?教師舉例闡述食物網中食物鏈越多越好的意義:有利于生態環境保持平衡和穩定。并適時進行情感教育:珍愛動物、保護環境。師:最后我們根據建立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來討論3個問題:(見書上p41—42)同時用課件展示出來。1.分析說明不同食物鏈之間的關系。2.找出食物網中最長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有幾個環節?3.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動物,人類的食物結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三)小結1.生物圈中的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是生物圈中的 消費者 。2.通過建立食物網的活動,我們認識到動物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可缺少的成員。因此,我們要珍愛它。保護它。動物的存在會對環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下節課接著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學習。學生笑,并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都吃過了。”學生七嘴八舌,都爭著說。不少學生開始舉手了。一學生站起來說:“我中餐吃了米飯、燒白、豆芽、洋芋、肉丸子湯。”一學生答:“可以將食物分為兩大類: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不一樣。”學生自覺地將書翻到p39。一學生起來答:“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有機物,屬于生產者。”“動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通過消耗綠色植物合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屬于消費者。”學生笑。(知道老師說的是不可能的,是荒唐的。)學生很快動起來,將書翻到了p41,有的開始看書,有的動筆做,有的小聲商量、討論。有學生舉手。學生專心聽講。一部分學生進行修改,一部分學生準備另起爐灶——重新來過。學生認真觀看。“我們看到了動物在取食。”“動物的食性不一樣,我看到了吃草的牛、羊,它們屬于植食動物;我看到了獅子捕食斑馬、狼捕食羊的血腥場面,它們屬于肉食動物;我還看到雞既可以吃大米,又可以吃蟲子,雞應該是雜食動物。”學生聽講。學生翻書到p40,用筆勾劃出“食物鏈”的概念。學生自我檢查。學生認真觀看、欣賞flash動畫。學生動筆建立起一條食物鏈。同桌及鄰桌同學開始小聲討論。學生:蝗蟲吃草,同時蝗蟲會被青蛙吃掉,青蛙在吃蝗蟲時,自己也會被蛇吃掉,因此,動物是食物鏈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踴躍舉手。學生專心觀看、比較、議論。學生找出了問題并進行了修訂。學生明白了“→”指向的重要意義。“不止一條。”學生七嘴八舌。學生很快數出來。學生數出來的條數不一樣。學生都不認輸,認為自己是對的。幾個同學依次上臺數,下面幾十雙眼睛盯著。很快判斷出誰的答案正確。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數法。“有聯系。”學生專心聽講。學生暢所欲言,相互爭論、辨論。學生專注地聆聽。認識到動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學生討論。學生代表發言:1.不同食物鏈之間通過一種或幾種特殊生物聯結在一起,形成食物網。2.食物鏈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有多少種生物就有多少個環節,環節越多,食物鏈就越長。3.如果沒有動物,人類的食物結構只剩下植物,使得人類的食物結構變得簡單,營養獲得不全面。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以一句生活中日常問候語引入,能迅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師生情感。學生有話可話,也很愿意說。這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一種良好的氛圍。列舉菜名不是目的,教會學生分步、分類處理才是關鍵。抓住時機,適時引入課題,學生感覺很自然。注意新舊知識的前后聯系,學習新知時要復習鞏固舊知,這樣才不會讓舊知遺忘。只有在舊知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新知、學好新知加深學生印象,讓學生明白動物(包括人類)與植物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正式進入活動。實際上從一上課,活動就已經開始了,中間穿插了新課的引入、知識點的學習,現在又重新回到活動中來。始終緊緊圍繞“活動”這一主線展開教學。教師不用細講和作示范,放手讓學生去做,鍛煉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有預見性,及時給予方法指導,提高活動的效率,增強學生繼續活動的信心,而不是出現半途而廢、浪費時間的結局。中途插播視頻,能消除學生的疲勞,增加趣味。讓學生觀看、比較,找出視頻畫面中動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同中找異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尋找生物之間的關系,為食物鏈、食物網的建立提供科學的依據。插播flash動畫,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幫助學生正確建立起合理的食物鏈。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既是對學生成果的肯定,又讓同伴分享了快樂。同時讓學生的不足得到及時的修正,幫助他提高。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的嚴謹,不能隨意憑空捏造。啟發引導學生建立起“食物網”的概念。并教會學生數食物鏈的條數。學生自己建立的食物鏈比較簡單,容易數,教師及時展示復雜的食物網,讓學生學會數,掌握方法。學法指導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師不要輕意否定誰。讓學生明白規律是可以被發現的,掌握了規律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真理是爭論、辯論出來的,而不是強加的。發揚教育民主,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才會產生真理的火花。舉例講解,讓學生心服口服,促學生自覺樹立起保護動物的意識。通過前面的引導、講解、展示,學生不難回答這3個問題。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明確一條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最后環節。有始有終。教會學生學會梳理、歸納知識。使當堂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探究學習無止境。九、教學反思1.成功之處:重新整合了課程資源,以活動為主線,將知識的講授、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2.不足之處:過渡語言應更優化些,時間分配應更合理些。十、教學點評程勇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創造性地整合了課程資源,以活動為主線,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參與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活動,真正使學生 “在做中學”,也就使教學目標得以較好地落實。特別是活動的引入、動畫的插播、成果的展示、問題的爭論、知識的延伸、幽默的語言、恰當的評價、善意的提示等教學環節及手段,都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能力,獲得知識。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的活動不但給予了有效的指導,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了教師為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全面發展,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所給予的關心和支持。此外,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跟在學生的后面,放手讓學生在前面探索,讓學生發表見解、闡述觀點,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力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總之,這節課由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改變,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著改變,這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