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植物參入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案
綠色植物參入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教學目標:
1.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認識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2.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制作并觀察葉表皮的臨時裝片;描述氣孔的組成及開閉原理;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蒸騰作用的概念及意義。教學難點:解釋氣孔開閉原理。教學方法:分組實驗法、觀察法、談話法教學工具:葉片、顯微鏡、雙面刀片、載玻片等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資料: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大約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大致情況如下表所示:
生長期中總吸水量
204228 g
100%
作為組成成分的水
1872 g
0.29%
維持生理過程的水
250 g
0.12%
?
g
98.96% 展示以上資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產生疑問自己提出問題:植物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約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從哪兒散失的?等等。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的水分是通過葉的蒸騰作用散失的。
[講授新課]1、探究葉片的基本結構
首先,組織同學分組合作,根據課本p113的方法步驟,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菠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先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裝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同時對比課本圖3-23葉片的結構示意圖,認識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然后,請各組同學選派代表發言,講述本組實驗情況:徒手切片是否成功?自己是怎樣做的?制作切片時應注意些什么?怎樣做才更容易成功?對其他同學的做法有何意見?都看到了葉片的哪些結構?對于發言的同學及時地給與提示、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通過表達和交流,鍛煉了學生組織語言、正確表達思想的能力。最終,大家共同總結出葉片的基本結構:表皮、葉肉、葉脈。
現在我們了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那么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么結構中跑掉的呢?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究“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的興趣。
2、探究“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第一步:分組實驗,將一片剛摘下的葉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熱水的燒杯中。觀察現象井討論:葉片表面是否產生氣泡?如果有,比較葉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氣泡數目較多?為什么?通過以上實驗、觀察和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因此氣泡的位置就是葉片上氣孔的位置,而且大多數植物葉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而且下表皮的氣孔數目一般多于上表皮。
氣孔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樣控制氣體進出葉片的呢?我們應該選擇菠菜葉片的上表皮還是下表皮來觀察氣孔呢?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進入第二步實驗。
第二步:組織學生分組制作菠菜葉下表皮的臨時裝片,對照課本圖3-24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對比新鮮的菠菜葉和萎蔫的菠菜葉制作的下表皮臨時裝片,認識氣孔的結構,觀察氣孔的張開和閉合的情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充分發揮想像,發現、提出疑問:“氣孔是怎樣構成的?為什么氣孔可以張開和閉合?是誰來調節的?是否與葉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關?通過大家討論、推理解決問題,得出以下結論: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氣孔的開閉是由保衛細胞來調節的,而且與細胞內水分的多少有關。當保衛細胞含水多時氣孔張開,當保衛細胞含水較少時氣孔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