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18章第1節。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1、微生物的種類;2、微生物的特點; 3、微生物的生活。 主要闡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和繁殖速度極快,使其成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并
不多。而本節知識涉及的都是微觀生物,對于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
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
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實踐,雖然有探究的
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簡述什么是微生物,列舉常見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設計能力、收集材料和處理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的學習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視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重點:微生物及其種類,代謝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點。
教學難點
難點:探究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采用的不是傳統的灌輸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特別是圖片),通過問題銜接知識點,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結論,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法指導
(1) 學生課前預習。
(2) 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
(3) 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4) 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綜合能力。
(5) 自主學習:課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物”活動,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準備
提前準備課堂教學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的圖片和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主導活動 學生的主體活動
新課導入 展示一組常見的微生物的圖片:如引起“非典”的冠狀病毒的圖片,不同種類細菌圖片,提出問題:這種肉眼看不見的物體是什么?屬于生物嗎?
從而引出本章本節內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觀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種類和分布
提出問題: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3.微生物的生活環境怎樣? 閱讀課本有關部分內容,分析,歸納出三個問題的答案。
歸納:
1. 微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
2. 根據細胞結構特點,分別介紹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
3.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動植物體體內或體表及一些惡劣環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極廣。
傾聽
理解
記憶
探究活動: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廣泛,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呢?看課本53頁活動內容。如果制作一種培養基,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須的營養物質,微生物就會在培養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長,就形成了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們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用肉眼觀察到了。 我們如何設計探究實驗來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請學生分組談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探究我們身邊的微生物”為主題充分討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結果的預測。 最后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