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生物圈》教學設計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節七年級的生物課。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家”中有很多成員,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愿望,加強環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并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小學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了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說出各種各樣生物的名稱、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于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能表現他們的活力。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里的圖畫、文字,他們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并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搜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搜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導入課題。
1. 播放歌曲《大中國》,教師和學生齊唱。
[讓學生體會到家的溫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同時我們全世界人民還生活在一個比中國還大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家的名字。
[讓學生對生物圈有個初步的理性認識。]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層)──一張薄紙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這個家嗎?
4. 引入課題:生物圈。
[使學生在一種輕松而又好奇的氛圍中愉快地進入角色,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學生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圍。
(1)說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證一證: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范圍”,看看科學家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