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第一章
生活中的軸對稱的第二節簡單的軸對稱圖形一、 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的第二節“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本章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從整體的角度直觀認識并概括出軸對稱的有關特征;通過逐步分析角、線段、等腰三角形等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和領悟軸對稱現象的共同規律、認識有關軸對稱的基本性質;同時,在簡單的圖案設計,鑲邊與剪紙等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應用價值和豐富內涵。而本節是領悟本章軸對稱有關規律的基礎,也是今后探索幾何圖形有關規律的基礎。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角的平分線性質,能運用它解決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性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的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與態度:在學習中有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態度與情感,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展三、 教學重點、難點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及其應用是本節的重點,探索性質及其應用是本節的難點,為突出重點,本節課將通過學生動手折紙、仔細觀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角的平分線的體驗及理解,為突破難點,本節將在加深理解性質的基礎上,強調符合語言,并加強動態演示的效果。四、 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了動手操作,歸納、推理的能力。而對數學語言的正確理解上是薄弱的,不過學生愿意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較高,使本節課的探究成為可能。教法: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觀察歸納,探究新知。最后通過合作交流總結本節知識要點。學法:采用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方式。五、 教學設計:以活動探究為主線,在探究中獲得新知,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性質。在動手操作中學會解釋與應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應用意識。六、 教學過程(一)動手操作,觀察歸納相關性質。先讓學生依據課本描述的折紙步驟,在5分鐘內完成折紙活動,若有困難,可相互交流。(此過程的第三步驟學生可能會感到困難,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適當加以指導)。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折后的狀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⑴角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是什么?怎樣驗證?⑵你發現了哪些相等線段?在角平分線上再找一點,再試試,你又會有什么發現?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考過程,最后師生共同得出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二)通過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理解角平分線的性質⑴、 動態演示角平分線的特征,并結合符號語言,讓學生透徹理解角平分線性質的含義。⑵、讓學生自主探究如下問題:1、用折紙的方法折一個鈍角,并折出角的平分線。2、折一個45度的角,并折出角的平分線,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給出折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