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和度長有關系嗎?
2.分組
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組內明確分工,有的負責測量,有的負責設計記錄表,有的負責記錄。測量小組每個成員的身高和度長并記錄下來。
這實際上就是收集數據的過程。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讓學生自覺地運用數據作出推斷。學生要驗證自己的猜想(內驅力),就要自發地收集身高和度長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將發展自身的統計觀念。同時,采取分組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優越性。
(四)解釋現象
1.觀察
讓學生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并與自己的猜想進行比較。(由于個體的差異及測量的誤差,學生收集的數據中,大部分身高和度長近似相等,也會有少數例外)
2.質疑
能夠根據這幾個近似相等的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嗎?
3.選擇
該選擇哪個統計量來描述數據呢?(提醒學生可以利用計算器)
4.解釋
引導學生利用所得的數據,給出符合本小組實際的解釋。
這實際上是整理、描述數據的過程。學生經過觀察、歸因、對比,選擇了平均數這個統計量進行描述,既加深了對統計知識的理解,又很好地發展了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現象的解釋,實際上也是對猜想的一個調整。
(五)陳述結論
1.交流
請各小組代表陳述本小組對數據的解釋。雖然各小組的數據不同,但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長都是近似相等的。這說明我們的猜想在小組范圍內成立,那在全班范圍內呢?
2.匯總
匯總各小組的數據,計算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長。
3.結論
一般情況下,人的身高和度長是近似相等的。對于身高和度長這兩個量,我們可以用其中的一個來估計另一個。
這實際上是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在交流中發現了差異,在討論中得出了結論,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進一步體會了“運用數據作出推斷”這一基本的統計思想。同時,通過陳述自己的結論,既鍛煉了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發展了自身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反思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教材要安排這樣一個數學活動呢?度長很少被提到,那研究身高和度長的關系還有意義嗎?難道只是為了使學生再次經歷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嗎?我認真研究了教材和課標,逐步領會了其中的深意:身高和度長是兩個隨機量,學生開始收集的數據都是雜亂無章的,但通過這節活動課,我們可以發現,看來沒有關系的兩個隨機量之間也存在某種關系,有某種內在的聯系,如身高和度長近似相等。從哲學上來看,也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有結構的、生動的世界。隨機現象也存在類似的關系,而尋找這些關系,就需要我們運用統計的知識對數據進行恰當的處理,找出其中的規律。
具體在本節活動課中,要始終把握“一個關鍵點,明暗兩條線”,以點帶線,開展活動。活動的關鍵點是猜想。通過觀察、聯想、猜測、驗證、交流的過程,串起明暗兩條線。明線是:使學生親身經歷數據處理的全過程(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運用數據作出推斷(體現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暗線是:在學生活動的全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樂意與同伴進行合作和交流,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也就是說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