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火車模型”教學設計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發現問題并確定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的能力還不夠,教師的指導作用就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景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
3.解決問題
請看第一種車廂:它對應著什么樣的立體圖形?待學生正確回答后教師適時設問:我們手中的材料是平面的紙板。要想制作出相應的立體圖形,你還記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學生現有的知識已經對立體圖形和它們的展開圖有所了解。此時教師再以動畫展示由立體圖形得到展開圖的過程和由展開圖得到立體圖形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要想制作立體模型,首先要了解它的展開圖。從而得出制作步驟一:了解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教師追問:“現在是不是就可以畫展開圖了?”問題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表不同看法,直到形成相同的意見。從而得出制作步驟二:了解展開圖的特點。
制作步驟三:讓學生動手畫出相應的展開圖;
制作步驟四:讓學生動手操作,折疊展開圖,得到立體模型,并用透明膠固定好。
主要是因為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培養,結合這一年齡特點,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完成第一個制作,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也對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為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探究方式起到很好的作用。
4.反思與評價
(1)交流
在組內或組間交流作品,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制作。
(2)反思
電腦顯示下列問題,讓同組或不同組的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討論:
①你喜歡今天的制作活動嗎?
②你與同學合作,感覺愉快嗎?
③制作過程中你最得意的是什么?
④制作過程中你遇到的困難是什么?你是怎么解決困難的?
⑤制作方法是否唯一?比較不同方法的優劣。
⑥制作立體模型的方法步驟是什么?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討論,然后請兩名學生全班交流。接著開始評價。此時教師出示評價標準,并根據標準把各組所得的“☆”貼在評比表上。
(3)評比標準設計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①參與程度:制作2個模型得1個☆,3-5個模型得2個☆,6、7、8個模型分別獲3、4、5個☆;
②小組自評:綜合本組參與程度、合作精神、制作質量給予評定,最多2個☆,自評結束后選送一個模型參與班級交流評比;
③班級評價:對各組選送的模型由班級共同評價,最多5☆;
④教師評價:綜合各組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制作質量等給予評定,最多3個☆。
因為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所以這種方法是受具體情境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就有局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應在學習后讓學生反思學習過程,結合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對具體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范圍廣泛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為后兩個制作打下基礎。
同時為了突出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動手操作的過程、合作交流的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通過設計的幾個問題,運用交流反思環節對活動過程進行定性評價,實現了評價指標的多元化;用得到☆的多少對活動結果等方面進行定量評價,實現了評價方法的多樣化。用自評、互評、小組評、全班評、教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