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七下教學用書:第二單元 單元說明
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本單元以祖國為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憤圖強的美好情操。這些作品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教師教學時應充分挖掘作品的審美內涵,聯系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容,并從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接受健康積極的情感教育。 《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也可當做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來讀。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式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 《最后一課》是短篇小說。它通過小弗郎士的視角寫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形,把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普法戰爭)產生的悲劇性后果通過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來,以小見大,具有強烈的藝術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義。這篇課文歷來深受師生歡迎。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一篇雜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學時既要交待作品產生的時代特點和作者情況,又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鼓舞學生從作品中汲取樂觀堅強、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紀40 年代寫于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強烈的思念之情。 《木蘭詩》是樂府民歌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蘭的傳奇性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本單元閱讀教學的目標是: 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現代國情(如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 要細致分析、細心揣摩課文中的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漢語言豐富、優美的表現力,饒有興趣地鍛煉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黃河頌》《土地的誓言》《木蘭詩》《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都是很好的朗讀課文,教學時應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反復朗讀,自行領會文意,培養語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說出對課文的整體感受,通過師生互動、交流,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以閱讀教學課《黃河頌》為基礎,由課內向課外,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深化拓展,進行“探尋黃河文明,了解黃河憂患”的專題活動。活動項目豐富多樣,包括跨學科問題研討、文藝晚會、設計公益廣告、寫調查報告等,緊緊圍繞語文學科特點,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最后落在口語交際與寫作練習上。大多數活動都需要學生動手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研究問題,與合作者進行口頭交流,向全班做出匯報與書面展示。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活動開展時機,如班會、課外活動等,務必保證生能夠至少在一兩項活動以后,有話要說,有東西可寫。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